第(2/3)頁 而這么一路數千里路運送過去,牛羊根本吃不消,十頭就得死掉八頭,這個成本怎么劃得來? 所以,一方面是他們想要的東西買不起,另一方面是怡王府商隊膽子特別大,干脆答應要賣鐵鍋給他們,這下子小部落更是轟動了,完全忍不住的興奮激動。 為什么? 草原是非常缺鐵的。 連我大清剛剛開始跟著遼東李成梁總兵做先鋒的時候,百分之七十的人用的都是石斧、石錘! 所以普通人能有一口鍋,那絕對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通常只有族里的族長和一些長老才有,即便是很多頭人們也沒有一口鐵鍋。 他們吃東西只能是火烤或者是放在石鍋里面煮。 現在怡王府居然愿意跟他們交易鐵鍋,天降大喜之下,他們幾乎是什么都不顧了。 結果怡王府就說了,需要用駿馬來換。 十匹駿馬一口鐵鍋,每次最多只能換一百口大燒湯鐵鍋,且不能要閹割過的公馬。 這樣的價格絕對是天價,但草原人卻不得不買。 因為商人們尋常根本不敢帶鐵鍋過來,生怕被發現后直接抄家發配。 像是這樣每年固定一百口大燒湯鐵鍋的機會,是從來都沒有過的豪爽,錯過這個機會就不會再來。 再則說了,他們的鐵鍋如果用不完,完全可以賣給別人啊,轉一手還能轉一些,何樂而不為? 大康境內沒有什么草原,每年為了供應禁軍九衛的馬匹就已經傷透了腦筋,偏偏草原上無論哪家賣駿馬給大康,必然是賣騸割過的公馬。 如果哪個小部落被發現了賣沒有騸割的馬給大康,直接就會被大部落給滅族。 所以大康想盡了辦法,讓那些去草原上賣東西的商人能帶一些馬匹回來,但一年大康能買到正常的公馬還是很少很少,都不到一百頭。 這樣的數量,加上馬兒的漫長懷孕和生長周期,又不斷有老馬不適合作戰,導致了大康的駿馬數量一直上不來。 在這種情況下,怡王府商隊才采用釣魚的方式,想要得到這些貧窮小部落的駿馬。 開始他們肯定是不同意的。 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 直到第五年的時候,因為一場干旱席卷草原,小部落都快要餓死了,他們才只能硬著頭皮賣了一千匹駿馬給怡王府。 有了一就有了二。 第六年,怡王府增加了茶葉、糖、絲綢、瓷器等的供應,糧食更是管夠,小部落群體便賣了兩千匹駿馬。 第七年怡王府收到了三千匹駿馬。 然后小部落們便沒有再敢增加交易數量了。 他們加起來駿馬數量不過三萬多匹,每年交易三千匹已經是傷筋動骨,需要不斷的跟別的部落買才能補充。 要是再賣得多了,很容易被人看出破綻來。 幸好的是,他們有著源源不斷的怡王府的貨物,拿了多余的賣給更深遠的高原部落,倒是還能賺回不少的牛馬羊。 一來二去之間,這些部落這些年發展得順風順水,人口居然繁殖到了十來萬,成為了周邊一股不小的勢力。 …… 規模龐大的馬車隊順著黃河往西面兒走,大約走了三十里路,翻過了兩座不高的山丘,還過了一個樹林,便看到了前方數百匹駿馬飛馳而來。 隊伍的前面,打著熟悉的黑色旗旗號。 怡王府二管家龔楚信若有所思。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