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動員-《鋼鐵火藥和施法者》
第(1/3)頁
沒有叮當作響的金銀,戰爭就不能打響。
老洛泰爾公爵曾對他的女婿——神圣姆羅皇帝理查四世直言不諱道:“發動戰爭需要三樣東西,錢!錢!第三還是錢!”
伴隨周期性的財政破產,理查四世失去了他最好的將軍以及遮蔭山脈以南的全部領地。
但究其本質,金錢并不能直接用于戰爭。
黃金不能當火藥使,白銀鑄成兵器和盔甲得不償失。戰爭需要金錢,是因為金錢可以購買戰爭資源。
瑞德修士曾經告訴溫特斯:“這世界上殺人最多的武器不是刀劍,而是動員。”
那個時候溫特斯不懂,他只當這話是老神棍在故弄玄虛。
但是看到馬頭鎮那些揮舞戰爭債券的普通百姓、又聽老托缽修士剖析帕拉圖共和國是如何募集一筆又一筆戰爭經費后。
雖然溫特斯·蒙塔涅少尉仍然不甚理解“動員”一詞,但他由衷感到一種恐懼。
陸院的軍事史課程揭示這樣一個道理:戰爭是少數人的游戲,至少在分蛋糕之前是這樣。
王國與王國之間的戰爭,實際上是國王與國王之間的戰爭。
平民百姓要為君王的戰爭繳稅、服役,但那是逼不得已。
沒有人愿意無償參與戰爭。有人不信,所以他們不發軍餉,最后下場都很慘。
繳稅、服役、封建義務等仍可被視為君王的一種財產,本質上君王仍在用他的私產、他的金庫支撐他的戰爭。
所以征稅太多、徭役太重、對封臣剝削太甚導致被推翻,也等于一種破產。
因此人口、財富、文化無不占優,卻被興起于邊遠之地的蠻族覆滅的王朝、帝國,俯仰皆是;
富庶的國家、破產的王室,也并不少見;
論人口、土地、財富,弗斯蘭德公爵領在神圣帝國面前不值一提,但最后卻是皇帝口中的“販夫走卒、烏合之眾”笑到最后。
歸根結底,戰爭不在于統治多少金銀、人口,而在于能為戰爭動員多少金銀、人口。
諸共和國之中,帕拉圖人口倒數第二,財富也遠遜維內塔、聯省和瓦恩。
如果她還是帕拉圖公國,連年征伐早就讓大公腦袋搬家——不是赫德人動手、就是帕拉圖人動手。
但她的版圖卻最大,而且還是越來越大。
帕拉圖共和國究竟哪來的錢打仗?
答案:借來的。
君主為了打仗借錢是常事,但其本質仍是私人借貸。借款對象局限于豪商、教會、騎士團和銀行家。
大多數時間有借有還,偶爾賴賬。
三十年前的帕拉圖,內有保皇派作亂,外有赫德鐵騎進犯。共和派坐困諸王堡,正忙著開公審大會、送人上斷頭臺。
面對缺人、缺糧、最要是缺錢的爛攤子,內德將軍開創性使用了另一種借貸方式募集軍費:特殊戰爭債券。
[注:內德·史密斯那個時候還是將軍
這些債券的面額都不大,面向所有人開放購買。
沒有抵押物,預計用戰爭期間的全部收益償還,包括尚未清繳的貴族私產、未來同赫德人作戰的繳獲等等。
聽起來像是空手套白狼,不過也許正因如此,債券賣得特別便宜。
四枚銀盾面額的債券只賣一枚銀盾——即使是這樣購買者也寥寥無幾。
然后內德·史密斯打了一場小勝仗,抄了一位騎士的家。
貴重物品、田產、房屋……所有戰利品低價掛牌出售,但只允許用債券購買。
因為轉手就可以換成實物,逐漸開始有人購買債券,但四枚銀盾面額的債券的價格上漲至兩枚銀盾。
然后內德·史密斯又打了一場不大不小的勝仗,抄了一位伯爵的家。
戰利品照前例處理,市面上四枚銀盾面額的債券價格已經上漲至三枚銀盾。
內德·史密斯麾下的士兵逐漸開始同意以債券的形式支付軍餉——當然是按照市面價格。
債券購買者成了股東,軍隊成了伙計。
戰爭變成了一門生意,或者說是一場賭博。
每一名購買債券的帕拉圖人無不祈禱內德·史密斯贏得更多勝利,掠取更多的戰利品。
在打了第八場勝仗后,內德將軍宣布所有債券將在戰爭結束后統一償還。
原因有二:首先,戰爭時期,戰利品中最大宗的不動產賣不出價格;其次,他要將戰利品中的動產繼續投入到戰爭中,相當于把利潤用于擴大經營。
這個決定是對債券信心的重大打擊,但內德·史密斯還有后手。
“開放債券自由買賣”。
內德將軍同時宣布,為了讓債卷購買者能夠收回投資,諸王堡“債券交易所”掛牌成立。
如果你不想要你的債券,拿到交易大廳賣掉即可。也許是虧,也許是賺,都看你的本事。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玉县|
莱芜市|
平谷区|
于田县|
崇义县|
金平|
利津县|
本溪|
泸溪县|
和田市|
北宁市|
兴业县|
拉萨市|
葫芦岛市|
洛宁县|
蓬溪县|
定州市|
栾川县|
洪湖市|
赤水市|
南澳县|
沈丘县|
新密市|
永嘉县|
大方县|
永泰县|
高平市|
清原|
花垣县|
山西省|
三明市|
离岛区|
泸溪县|
苏尼特左旗|
阿鲁科尔沁旗|
工布江达县|
阳新县|
车致|
洪湖市|
普宁市|
乌兰察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