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入夜的西鄉(xiāng)開發(fā)區(qū),較之白天,更顯的繁華。 三四層的矮樓只看外表的話,只能說是一般,但是,加上各種燈飾,一下子就顯的大氣了。 新開的私人飯店,舞廳和保齡球館,拼了命的想法子吸引人來。 各地涌入西鄉(xiāng)開發(fā)區(qū)的供應(yīng)商和采購商人,手里拿著大把的鈔票,用來填補(bǔ)無聊的光陰。 六七點鐘才下班的工人們,紛紛鉆進(jìn)了巷子里的夜市和周邊的小店。他們的薪水不低,但工作辛苦,花起錢來依舊謹(jǐn)慎。 通過自家人肩扛手提,從沿海地區(qū)帶回來的衣服,并沒有得到特殊對待,找一個大衣架,就掛在路兩邊,上面再掉一個電燈泡就算是一個柜臺了。 大衣架以前都是用木頭做的,后來有人用鋼材做了底腳,頓時風(fēng)靡全夜市,被大家都給學(xué)去了。 后來,衣架的掛桿也被換上了鋼管的掛桿,以減少易損件的更換。 夜市里賣衣服,利潤很高,一件少則三五十,多則兩三百,都像是搶錢似的,誰也不愿意少賺這一天的錢。為此多花十塊錢買根鋼管,實在不算什么。 不過,新出來擺地攤的就沒有這個準(zhǔn)備了,許多人還真的將衣服鋪在地上賣,一下子就顯出了區(qū)別。 手里有錢的女工,如今都不愿意在這種地攤上買衣服了,瞥上兩眼,就嘻嘻哈哈的掠過了。 反而是外地人,不在意是地攤還是衣架,饒有興趣的瞎逛。 “老板是來買貨的,還是來送貨的?”在街口擺攤的攤主,注意力似乎并沒有放在自己的攤子上。 “來夜市逛,肯定是買東西嘛。”被問到的是個中年人,并不是很高興的樣子,要不是對方講著一口港普,他還真不見得搭理對方。 “您手里有西地那非嗎?”攤主沒有更多的試探,壓低了聲音,說了一句。 中年人“咦”的一聲,笑了起來:“怎么的,你還想在地攤上賣不成?” 攤主搖搖頭,卻道:“12塊一粒,有多少要多少。” “我叫韓飛明,您怎么稱呼。”中年人有些在意起來。別看人家就是一個擺地攤的,光是攤子上的衣服,也有幾千塊的價值,要買西地那非,還真是買的起的。 攤主笑笑,道:“鄙姓王,王中就是了。” 王中聽著就像是假名。韓飛明不是太高興的直起身來,道:“沒誠意就算了,巷子后面有人13塊收。” 巷子說的就是銀行巷子。 在沒有網(wǎng)絡(luò)的年代里,各行各業(yè)通常都有些自發(fā)聚集的地方,使得人們不用搜索也能找到想要的人和物。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