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劉協聞言,頓時沉默了。 半晌,方見他長嘆口氣,道:“若如此,真不知朕這個日子何時是個頭啊。” 楊松向著劉協拱手道:“陛下,鎮西將軍此番聽臣等訴說了雒陽之情后,他覺得其實王太傅雖為人古板嚴厲,且行事有些霸道,但并非擅權之臣……依鎮西將軍來看,王太傅其實還是一個忠臣的,他的一舉一動還是為了我大漢天下著想……至于呂布,如今靠著陛下脫胎換骨,位極人臣,想來他也明白他今天的地位全靠扶持漢室而來,斷然不會輕易背叛陛下的。” 劉協嘆道:“我亦知太傅非篡逆之臣……只是,只是長此以往,太傅權柄過重,朕這個天子,真是有名無實,這樣下去絕非良策啊。” 楊松左右看了看,突然道:“陛下,鎮西將軍卓臣給陛下帶幾句話來,如今將軍身負重任,需要坐鎮于外,為漢室為陛下與天下諸侯爭雄,但天下姓劉者多矣,鎮西將軍不能入朝輔佐陛下,難道別漢室宗親,也不能入朝么?” 劉協無奈地搖了搖頭,道:“如今宗親之中,大多皆為平庸之人,如何能擔的起大任?” 楊松低聲道:“鎮西將軍今番讓臣來此,就是想替陛下舉兩個宗室人選,讓他們入朝輔佐陛下,或可成事。” “哦?”劉協聞言不由精神一振:“何人?” “一為大司馬,大司馬乃是宗親魁首,亦光武血脈,根正苗紅,大司馬若能再度入朝,則在聲勢上可力壓王允和楊彪等人,有他替陛下招攬四方之人,陛下可成大事!” “大司馬、大司馬……”劉協喃喃地念叨了幾句:“可大司馬如今還在替朕坐鎮幽州,如何好隨意召他回來……” “就是因為幽州已經不能待了。”楊松言道:“鎮西將軍言,如今袁紹大敗黑山,派兵入主并州,青州的公孫瓚前番在中原失利,且其乃邊郡之將,在青州根基尚淺,怕是早晚堅持不住,袁紹一統河北乃在頃刻,大司馬若是繼續固守漁陽,怕是早晚必死于袁紹之手……我漢室棟梁,不可輕易折損,幽州丟了就丟了,但大司馬不可不顧啊。” 劉協點了點頭,道:“這些軍略之事,朕不甚懂,但既然是皇兄之意,想來我差錯,那朕便下旨,召大司馬回京……就是不知道他愿不愿意回來。” 楊松嘆息道:“鎮西將軍也擔心大司馬不愿意放棄幽州……但不論如何,還是得試上一試,畢竟事關大司馬的性命,不能不謹慎對待。” 說罷,楊松又看向劉協,低聲道:“不知陛下可知曉劉備這么一號人物?” 劉協覺得這個名字似有耳熟,然后便認真地回想了一會,方道:“朕的印象里,倒是有這么一號人,好像是大司馬的左膀右臂,是么?” 楊松點頭道:“正是,正是,此人目下已經在鎮西將軍麾下。” “哦?”劉協聞言一愣:“大司馬的手下,如何會在皇兄處?” 楊松隨即將事情大致向劉協轉述了一遍。 劉協聽完之后,方才恍然大悟。 “這劉備,其人如何?” 楊松認真地道:“此人先得大司馬賞識,如今又得鎮西將軍重用,自非比常人。” 劉協聞言恍然。 他認真地思慮了一會,突然道:“聽愛卿言下之意,是想將劉備舉薦于朕入京為臂助?” 楊松點頭道:“陛下英明,其實依照鎮西將軍的分析,陛下如今之所以在朝中沒有話語權,蓋不過是因為羽翼不豐,且無親信臂助,若是召劉備進京,同時再召大司馬入幕,有宗室輔佐,不愁陛下日后不能重掌山河。” 劉協聞言很是開心:“不錯!朕怎么把這茬忘了,若要重掌朝政,還需宗室輔佐……皇兄不能來京為朕分憂,那他推薦的宗室必無差錯……朕就下旨召大司馬和劉備同時入京輔政。” 楊松拱手言道:“陛下且勿著急……鎮西將軍雖然已經為陛下做好了籌謀,但卻還有為難之事,尚未解決。” “有何為難?” “大司馬乃是朝廷重臣,若是入京無人可說三道四,但劉備雖是宗室,又是盧尚書的門徒,但昔日曾織席販履,身份低微,且并無大功于社稷,若是驟然召之入京,恐不為太傅所容……太傅出身太原王氏,他替陛下召集的朝臣,大多為海內名士……朝廷畢竟是個講究身份的地方,若是官階太低,恐不為太傅所容……特別是那劉備還有個習慣……” 劉協奇道:“什么習慣?” 楊松遲疑了一下,長嘆口氣,道:“劉備本人能力不俗,又是宗室,怎奈家道中落,幼時家中貧疾,全靠族中之人接濟,后組義軍討伐黃巾,也常與不登大雅之堂者廝混。” “比如呢?”劉協好奇地問道。 楊松道:“別的且不說,那劉備有兩個義弟,一個是乃是河東游俠,在家鄉殺人后,四處逃難,混跡江湖,另一個乃是涿郡屠戶,雖是富戶,卻終歸難登大雅之堂,那劉備天天與這二人廝混,同吃同睡……唉,難道翌日他入了京城,還要如此行事么?豈非讓王太傅抓住把柄。” 這個年頭,階級觀念還是非常嚴重的,劉備與關羽張飛同吃同住的兄弟之情,經楊松這么一拐外抹角的一說,在劉協聽來,就實在是令人有些不能容忍了。 畢竟京城之中,放眼望去,皆是士族和名士。 “皇兄怎么給朕推薦了這個么人?”劉協不滿地言道。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