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劉穎睡著后,奶娘將孩子抱出房間,隨后劉琦便和杜嫣行事。 說來也怪,這一夜的劉琦格外生猛,讓杜嫣第二天整整一上午沒起來床。 …… 三日之后,衛士署的衛士帶回了情報,言劉璋在綿竹整備兵馬和輜重,似有離開綿竹之意。 果然,張松的諫言沒錯,劉璋果然是要去成都避難了。 雖然劉琦覺得,劉璋逃到哪里去都不會妨礙他一統益州,但自己沒必要給自己找麻煩。 與其讓他跑到成都在收拾他,還不如乘著現在將其一網打盡。 知道劉璋準備逃離綿竹,荊州軍的將領們紛紛來向劉琦請命出站。 張任,嚴顏,徐榮等人,都請命出兵攻打綿竹。 但劉琦沒有立刻出兵。 所謂“半渡而擊”,便是敵軍在過江行水走到一半的時候,再進行突襲,可事半功倍。 這種用法也比較適合現在。 劉琦若是現在去打,只怕會引起劉璋的警覺,若是劉璋因此而終止遷移之策,回頭劉琦再攻打綿竹恐還會廢一些力氣。 雖然綿竹一定會荊州軍攻下來,但對劉琦來說完全沒必要。 反倒是不如仔細的摸清劉璋離開綿竹的時機,再半路上對他進行攻擊。 沒有城池作為掩體,以荊州軍的實力來說,拿下劉璋只是旦夕之事。 但是這個時機一定要拿捏好,雖然綿竹距離成都有二百多里,但劉琦所在的雒城距離綿竹也有百里之地,而為了防止劉璋懷疑自己的用意,他的兵馬需要裝作不知情的樣子,守在雒城不動。 所以,這就需要執掌衛士署的張允和徐庶,給自己探聽準確的情報了。 衛士署是劉琦重資打?的情報機構,它的作用就是在這種關鍵時刻發揮作用。 張允和徐庶果然沒有辜負劉琦的期待,他們確確實實的打聽到了劉璋將在七月的最后一天,遷往成都。 荊州軍開始摩拳擦掌,準備打這收復益州的最后一仗。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