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劉琦營寨前的北大門前,一眾精銳的騎兵開始對夏侯惇的軍陣進行了猛烈的突襲。 騎兵的運用不在于人數的多少,而是在對于進入戰場時機的把握。 這是一場雙方加起來,將近六萬人的會戰,三千騎兵雖然強悍,但直接投入到戰場上,回報未免太低了,而且劉琦還是防守營寨的一方,一個搞不好這些機動力強的騎兵還會被對方重重圍住。 但是現在這種情況,就不一樣了。 雙方鏖戰了整整半個多時辰,期間幾番廝殺,可謂難解難分,氣力和精神力都已經消耗巨大,如今夏侯惇又因為面對劉琦,不想直對其鋒芒,故而選擇了暫撤。 不得不說,夏侯惇在揣摩軍士的心理方面,實在是太過愚鈍了一些。 現在撤兵,就好比一個人適才連續一個小時都在高度緊張的做高強度的跑步運動,如果一直堅持下去還好,但突然之間讓這個人停下來喘息休息,那適才高強度有氧運動所帶來的疲勞感就會全部襲上這個人的身體,如果在休息了十分鐘之后,再想讓他重新振奮精神,恢復剛才的運動強度,只怕就比較困難了。 夏侯惇的軍隊眼下就是如此。 體恤士卒并沒有什么過錯,但卻也要分分場合。 如果在這種狀態下被突襲,毫無疑問就很容易出現混亂。 而混亂這東西,是會傳染的。 正在生死大戰的關頭,一旦混亂在軍中傳染開來,那部隊的整體氣勢就會如同雪崩一樣,迅速崩壞,從而導致大軍的整體潰敗! 那些騎兵也就是在這個時間段,向著彼軍進行猛烈的沖擊。 他們一邊縱馬奔馳,一邊高聲呼喝: “殺!殺!殺!” 喊聲震動天際,震耳欲聾,氣勢盡顯雄厚。 沖鋒起來的騎兵,就猶如一柄閃亮的劍,所過之處便能任意取人首級,他們劃破空氣,以勢不可擋的威勢,朝著夏侯惇一眾殺去。 這段距離不遠不近,既能達到奇襲沖鋒的效果,又可以給予騎兵足夠的沖刺距離。 他們的速度越來越快,三千精騎以曹軍軍陣中那些敵首的頭顱為目標,很快的就沖到了他們的面前。 正在布陣的曹軍士兵早就已經看到了那些騎兵,但這看似遙遠,實則盡在咫尺的距離根本沒辦法讓他們迅速的做出反應。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