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在東漢時期,朝廷建立了一個部門,叫做‘甄官署’,甄官署的主要工作,就是專門管理和研究個中建筑材料和裝飾用的材料物品,包括磚瓦,琢石,陶土等等,可見社會進展到這個階段,中土人的審美已經開始進化到了一個即將勃發的程度。 袁紹身為諸多士族門閥的領軍姓人物,有常年在雒陽京中,對甄官署相對熟悉,且他的審美認知也要比大部分人超前,眼光也算是極為毒辣的。 白色的瓷器,何等珍貴,他心中自然是有數。 “劉公子的這幾樣陶器頗為不俗啊?這光澤手感,與平常所見之物頗為不同,而且這顏色……真是與眾不同!不知是哪位名家燒練?”袁紹試探著言道。 劉琦微笑道:“其實這些還算不上真正的成品,木下還在完善階段,其實此物并非陶器,只是我荊州的工匠本領不濟,燒出來的東西不行,按道理應該是全白的” 袁紹聞言不由略一挑眉。 果然如他所想! 在這個時代,瓷器雖然存在的年頭不少,但還不能算是完全普及,因為燒制極難,故而產量很低,能使的上的人,都是非富即貴。 如今在整個天下,能夠燒制出瓷器的地方屈指可數,其中最有名氣的地方是昌南縣,也就是后世的景德鎮。 但即使是昌南縣,燒的也都是青瓷,常見的器皿有碗、盤、盞、耳杯、缽、洗、壺等。 但不論燒出什么東西來,無一例外,顏色絕不會是白瓷。 以袁紹的地位,各種各樣的青瓷也是見的多了,但他今日還是頭一次看到隱隱有些發白的瓷器。 雖然因為工匠手藝和燒窯的問題,目下尚未白的完全,但已能看出光白的痕跡,只是工藝尚需改進,若是想要全白,因不成問題。 荊州收入大量的北地人口,他們帶來了諸多先進的北方文化和知識,在這種人才薈聚于南方的情況下,劉琦自然要諫言劉表,大力發展各項產業。 劉磐依照劉琦的吩咐,在荊南也建立了類似于甄官署的部門,并以郡署的名義牽頭,會集中荊楚商家大興土窯。 這燒窯,也是荊州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只是目下所燒出來的東西都是半成品。 據劉琦所知曉的,燒瓷和燒陶最重要的兩個區別關鍵,一是在于溫度,二是在于瓷土,兩者缺一不可。 溫度的話,可以花成本購置石墨來燒,但上好的瓷土相對來說就不是很好找了。 全大漢最有名的燒瓷之地,也就是昌南縣,也就是后世的景德鎮,現在隸屬于豫章郡,離荊州較近,想要用昌南的燒瓷工匠,以荊州的勢力,倒也不算是太難。 但即使是昌南縣的工匠,也未燒過白瓷。 到底該怎么燒,他們實在是沒有任何頭緒。 但劉琦有。 他雖然不知道如何燒制瓷器,但他知道燒白瓷最關鍵的地方,在于土。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