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文長有話說?”劉琦很是認真地道。 魏延道:“末吏有一策,想獻于府君。” “文長試言之?” 魏延拱了拱手,朗聲道:“末吏愿領精銳一萬,仿古之韓信,穿子午谷向東,不出十日便可抵達長安,乘董卓與韓遂佯攻于隴右,注意力在陳王身上之時,一舉攻克長安,若是得了長安,救下天子,則董賊勢必調轉鋒芒,前來奪駕,屆時便可替陳王和漢升公爭取到時間撤離。” 劉琦的嘴角掛著一絲笑容,他看著魏延,心中暗暗感慨。 不論是多大年紀,處在青年或是中年時代,魏延的想法還真是不曾改變。 誰能想到,子午谷奇謀,居然會落在自己的議戰桌案上來了。 對于魏延的策略,劉琦并沒有直說行或是不行。 他轉頭看向其余諸人,道:“對于文長之法,諸公有何見解?” 坐在法正身邊的孟達道:“末吏以為此策不妥。” 魏延轉身,皺眉看向孟達。 “子敬為何這般說?”劉琦問道。 孟達很是誠懇地道:“末吏是扶風郡人,早年求學之時,曾遍游關中秦川諸地……” 這話不是吹牛逼,在這年代,很多士人子弟在成年之后,一般都會外出進行一番游歷,他們一般會選擇距以自己家鄉為圓心的一大片土地往來走訪,少則一年,多則數載,這對于士林中人來說,也是一種精神和身體上的歷練。 孟達繼續道:“子午谷林密地險,兩側崇山峻嶺相聚,若從地圖上看,路程不過十日,但大軍行走,若無一月,恐難以出谷,董卓的兵馬旦夕而回,便是奪了長安,從子午谷回返漢中,怕是旦夕也會被西涼兵追上。” 魏延似有些不服氣地道:“閣下之言,未免太過謹慎,若是這般束手束腳,戰場之上,何時方能得功?”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