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張魯的歸順,代表著漢中算是徹底的安定了,就算是有一些地方縣城還沒有歸附于劉琦的統治之下,但針對那些地方,只需要所以派遣幾名軍侯級的人物率兵前往收服,便可以輕而易舉的拿下,足可定之,不必過于勞心費力。 接下來,對于劉琦而言,是一邊收復漢中諸縣,一邊整治漢中的郡署官吏,同時一邊整頓防務,計劃政務民生諸事。 漢中郡的人戶目下雖然不是漢朝諸郡最多的,但這里地域遼闊,占地面積極位廣大,足可比擬中原一州之地。 歷史上的曹操在占據了漢中之后,曾將漢中東部一分為三,始置上庸郡,房陵郡,以及西城郡。 同時承受關中與蜀地的影響,是漢中郡地緣的一大特點。 以后世的角度而言,漢中的地域分為兩個盆地,即漢中盆地和安康盆地。 若以氣候來說,這位于秦嶺之南的南鄭所處的漢中盆地,無疑是與蜀地更為接近相似,而將漢中、關中兩大平原直線連接的是兩天縱穿終南山的谷道,即褒斜道與儻駱道,但同時它們也有另外的名字——褒水河谷又被稱之為“箕谷”,斜水河谷又被稱之為“斜谷”,斜谷之北對應的那片黃土塬叫作“五丈原”。 而除去這兩條主要干道之外,尚有兩條位于更偏東的道路,名為子午道與峪谷道。 以這四條主要干道為主的漢中盆地——也就是以南鄭為基本點的地域,是未來數年的主要的戰場中心,劉琦決定將其單立為一郡,也就是原來的漢中郡,這里需派一名心腹大將鎮守,鞏固其地軍務,承接南北,且防守且進攻,很是緊要。 但至于以‘安康盆地’為主的房陵郡、上庸郡、西城郡等地域,則是依靠一條山脈而串聯起來的,這條山脈貫穿東西,西起石泉,東至南漳縣,前后連接整個漢中東部的縣城,完美的覆蓋了新月型的大巴山北麓,即巴山北道,依托堵水與南河兩條地區大河,通道上就已建制有武陵、上庸、房陵等地。 因為這種特殊的地域性,劉琦決定仿效歷史上的曹操,正式設立東三郡,用以來承接連接荊益的樞紐,再加上漢中盆地本身,總共需設立四郡之地。 作為荊益緩沖地帶的房陵郡。 山城上庸郡。 連接漢中郡與東面兩郡的西城郡。 行政區域的劃分是一方面,最重要的還有這漢中四郡的四個郡守,當立為何人,這是最為關鍵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