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而山越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也自然是瞞不過劉琦,陶謙,吳景等人。 丹陽郡內的山越林林總總加起來不下十幾萬,但其中大部分都是老弱婦孺,真正能夠上陣的青壯,應該是在五六萬左右。 五六萬的人數,著實是相當驚人的。 大漢朝一百多個郡國,能夠養得起五萬精壯的郡國屈指可數, 這數萬山越兵壯,絕對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 而宛陵城的東西兩面雖然依靠山脈河流,但儲備糧秣的倉稟,則是位于北面的平原之地,若是山越去那里敖倉劫糧,那大戰就會發生在平原之地。 沒有山林作為掩護,山越絕不是三家郡國兵的對手,來多少也一樣! 劉琦軍中斥候幾乎全部出動仔細探查,并在各部山越集體下山向宛陵開進的第一時間,為劉琦將情報帶了回來。 劉琦當即下令,著黃忠,魏延,張任,太史慈,沙摩柯,羊棧曾朗,百里浠,相單疆八名在軍中最為優秀的校尉和別部司馬同時出戰,將南蠻營的將士分為數部,各成陣勢,并提現定下剿賊戰略,從西面向宛陵進軍,爭取在擊潰山越的同時,還能阻斷他們奔往山林的退路,最大程度的將他們圍死在宛陵平原。 而陶謙的精銳兵馬亦是折返回了丹陽郡內,與劉琦相呼應,開始向山越發動進攻。 雖然因為信息滯后的原因,有一些時間差,但劉琦的兵馬回返時走的是官道,而山越兵散亂在丹陽郡各地的山脈中,而且怕被吳景軍伏擊,大多是翻山越嶺而來,所以劉琦的南蠻營回撤的速度比山越要快得多。 其實吳景這次大規模征收糧秣的行動,山越各部宗帥心中也是有所感覺的,他們拿屁股想也知道吳景這次的行動肯定是針對他們,這是吳景想把己方引誘到宛陵北面的平原上進行決戰,對方的郡國之兵不想跟山越兜兜轉轉的山里打沒有意義的仗。 按照山越各部宗帥的想法,其實這種引誘他們的方式,原先的那些丹陽郡守就可以去做,但為什么不做?因為他們也不愿意與山越各部發生全面戰爭,這樣一個不好就會引起激變,使郡國產生毀滅性打擊。 畢竟那些郡守還都想要各自的仕途呢。 但這個吳景為什么就敢這么玩?他怎么就敢和我們山越諸部徹底撕破面皮! 山越各部宗帥按照正常的邏輯慣性思維,不會想到陶謙和劉琦已經和吳景聯合,正在暗地里準備謀算著他們,畢竟陶、劉兩方先前人腦子差點打成狗腦子。 最終,他們一致認定是因為吳景對自己手下的兵馬有信心。 畢竟,吳景所統帥的兵卒,乃是孫堅給他的分軍。 孫堅軍的威名響徹天下,便是西涼軍也在他們手中討不得好去。 吳景自信在平原之戰,依靠防御工事是可以打敗己方的山越兵。 按照邏輯,眼下吳景的行為也只有這樣才可以解釋的通。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