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劉備更是直接被手下的丹陽兵從徐州趕了出去。 孫權就厲害了,基本上每年手下的丹陽人都要造反一次。 而如今,劉琦想招募的,更是丹陽郡中,最具有反叛意識的山越。 這當中的風險系數,自然是不言而喻。 但劉琦就是想試試,人活一世,總得做點旁人不愿意做,或是不敢做的驚天動地的大事才精彩。 不過若是想在丹陽郡本地招募山越,劉琦先想要辦法先搞定了陶謙。 …… 陶謙夜襲荊州軍營,并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眼下頗有些惆悵。 他按照許耽的建議,與宛陵縣的吳景聯合,回防于淮水之邊,在那里安營扎寨,與宛陵城的本地兵馬呈犄角之勢,防備荊州軍來襲。 而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陶謙在丹陽郡老家的兩個兒子,被人帶到了他的大營中。 陶謙的兩個兒子,分別叫做陶商和陶應。 身為名士陶謙之子,他的這兩個兒子自然是從小就接觸五經之學,并在陶謙的運籌下,成功的進入了雒陽太學,并在太學的畢業考試中順利的考中科甲,任為補郎,下方到地方歷練, 兩個孩子只等被舉為孝廉后,便可再重新進入雒陽三署郎中,等待真正的去往地方就任。 但世事多變,這兩個孩子本應有前途的孩子,卻被性格倔強的陶謙給耽誤了。 中平二年,陶謙隨張溫討伐北宮伯玉回返雒陽后,曾在百官宴席上當眾羞辱張溫, 張溫表面上并不怪罪陶謙,且沒有對其予以行為上的報復,但不知為何,陶謙的兩個兒子自中平年間至陶謙前往徐州任刺史的這段期間,在地方就任補郎的他們,無論是怎么使門都,或是努力干出多少政績,就是在本郡拿不到孝廉的名額。 其實有心的人,稍稍仔細想想,便能猜到是怎么回事。 兩個孩子耽誤了好幾年,最終在董卓亂政,天下紛亂后,陶家二子也只能是返回了丹陽老宅,閉門苦讀,繼續研究經史之學,遠離政壇之爭。 陶謙倆兒子的前途,算是被他爹在無形中給坑了。 然如今,天下時局有變,陶謙就任了徐州刺史,憑借丹陽兵壓制了地方的豪強勢力,成為了徐州的第一大佬,而雒陽太學被廢,陶氏子弟想要出仕,已經不需要再走當初的老路子了。 而且,在這種特殊的時局和背景下,陶謙下一步除了要繼續招募丹陽兵擴充軍事實力外,也需要家族的人進駐徐州幫他掌控局面。 不消多說,陶家的這兩個兒子自然就是目前最好的選擇。 陶謙需要陶商和陶應來徐州幫他的忙。 將自己的想法對兩個兒子說了一遍后,卻見陶謙對其長子陶商道:“商兒,為父前番攻荊州軍不克,想來荊州兵不久之后必來報復,南蠻營悍勇不在丹陽軍之下,為父眼下實無閑暇去招募各鄉亭的黔首為士卒,唯有靠你來替為父督辦此事。” 陶商和其父的性格迥然相反,是個很靦腆很溫和的人。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