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和袁術同盟只是因這個同盟可以滿足公孫瓚當下的利益需求,并不代表公孫瓚就是真的服氣袁術。 公孫瓚想的,僅僅是借袁術四世三公的名頭與政治能量,將黃河以北的地界納入到自己的掌控中。 以這個目地為基礎,公孫瓚答應袁術的邀請只不過是順水推舟的事情, 而袁紹和劉虞對公孫瓚而言都是障礙。 故而任憑袁紹使出什么花樣,公孫瓚都不可能與他聯手,除非袁紹肯甘愿居于公孫瓚之下! 面對拿了袁紹的好處,來幫他說服自己的從弟公孫范,公孫瓚嗤之以鼻。 他反問了公孫范一個問題:對于遼西公孫氏而言,是區區一個渤海郡重要,還是整個冀州幽州重要? 遼西公孫氏身為幽州望族……難道公孫氏的子弟,就甘愿在河北屈從于劉虞和袁紹之下? 值此時節,憑借公孫氏在幽州的底蘊,為何不能自己做一番大事,偏偏要附庸于那些所謂的世家門閥或是漢室宗親? 最終,代表袁紹來勸說公孫瓚的公孫范,反倒是被自己的從兄給勸服了,反過頭來加入到了公孫瓚的陣營,幫助其從兄與袁紹對抗。 袁紹偷雞不成蝕把米。 他見與公孫瓚之間的關系已經不可調和,便也不再對其抱有幻想。 袁紹以麾下的顏良和文丑為大將,集冀州和河北之兵,兵發廣安,與公孫瓚和劉虞兩家對峙。 于是乎,河北戰場以界橋為中心主戰場,匯聚了以袁紹,公孫瓚,劉虞三家為主要成員的鼎足之勢。 …… 南面戰場的情況似乎更加復雜。 蔡瑁和張允率領荊州軍北上,直奔宛城而走,意圖奪取袁術的老巢南陽郡。 袁術得知蔡瑁出兵來討伐自己勃然大怒, 他以剛剛投奔其麾下的沛國建平長劉勛為大將,紀靈為先鋒,在宛城集結重兵與蔡瑁交鋒。 蔡瑁此番出征,本來是信心滿滿,因為他知道袁術的兵馬雖多,但卻分出去不少在汝南郡和丹陽郡與袁紹的附庸周昂和周昕對峙,連最能征慣戰的孫堅軍也已經被派往了吳郡, 在蔡瑁看來,此刻的宛城應屬空虛,若是正面對戰,他定能攻破。 但蔡瑁顯然是小瞧了袁術的能力。 沛建長劉勛和大將紀靈,暗中從淮南調集了三部重兵支援宛城戰場,在蔡瑁軍北上入南陽郡境后,他們便立刻主動出戰,憑借地形與軍械之利,與蔡瑁在宛城以南的穰縣與蔡瑁軍接連交戰了兩陣。 這兩陣廝殺,蔡瑁軍皆是處于劣勢,被袁術軍死死壓制。 打的蔡瑁的信心都有些動搖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