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按照歷史的進程,本當是在兩年后,北海相孔融在得知太史慈的事跡之后,贈禮于其母以為致意,使得太史慈從遼東返回青州,但如今因為歷史的車輪發生了改變,避居淮浦的劉繇提前三年出仕,他派人前往遼東召太史慈。 太史慈避難于邊郡之地,本就待的苦悶,見劉繇相召,自是欣然應允。 而如今,這位當年替東萊郡守送奏疏于雒陽的英雄人物,又承擔起了替劉繇引劉琦援軍的重要使命了。 畢竟就履歷而言,這種跑腿的活可算是太史慈的專業特長了。 劉繇將劉琦的書信給太史慈看過,問他:“子義,你覺得劉琦此言如何?” 太史慈身高七尺七寸,有一副和張允相似的美髯,他身材挺拔,臂展寬長,相貌剛毅威武,以古人的審美來講,誠可謂是一等一的美男子。 太史慈認真的思索了一會,遂道:“劉府君,此事大有可為。” 劉繇問道:“如何可為,子義且細說之?” 太史慈正色道:“孫堅軍之強悍天下皆聞,便是西涼軍與其交手,也不能占上風,府君麾下的郡兵,皆為近年在吳郡招募的新卒,憑借城廓之利與孫堅抗衡至今以是不易,若是再繼續待下去,恐有性命之禍。” 劉繇嘆息道:“此言是也。” “那劉景升父子乃是宗親聯盟的發起之人,府君若往投之,必為所重,君不見那益州的賈龍領兵投靠,如今也是獨自領兵駐于樊城?以末將度之,府君若往相投,以劉氏父子的秉性為人,必不會讓府君空坐守于襄陽,他們必然會請府君獨鎮一方,府君屆時可借荊州之力,再謀基業,豈不勝于困守吳郡待死?” 太史慈的話,可謂是說到了劉繇的心坎里,他再無疑慮。 “子義之言甚善,只是我若想要成功去往荊州,必須得猛士先行突圍,奔往荊楚,引劉琦之兵東向,否則單憑我吳郡之軍,若想去往荊襄,恐無勝機。” 太史慈忙道:“慈愿擔此重任。” “好,好。”劉繇滿意的點了點頭,道:“子義若往,必可成事,你有什么要求,但說無妨。” 太史慈道:“慈別無所求,只需三十騎隨我同往足矣。” 劉繇本以為太史慈會索要很多的兵力,沒想到他居然只要三十人,心下很是驚異。 “子義只要三十騎便夠了?” “三十騎足矣,多了反是累贅。” “好,那某便予你三十騎。” …… 當天夜晚,太史慈便領三十騎兵悄悄的從吳縣城西門而走,意欲突圍。 劉琦給劉繇送信的信使入城,并沒有受到孫堅兵馬的阻攔,并不是因為孫堅的兵馬故意放過他,而是在戰前孫堅亦曾有令,圍取吳縣的宗旨,是只放人進,不放人出。 因此相比于來送信的信使,太史慈這三十一騎的處境還是較為危險的。 當下,便見太史慈吩咐身后的那些人道:“稍后奔西而走,諸君與我,只是一路速奔,中間切勿停留,若能沖出二十里處,便算是安全了。” “唯!”眾人一同響應。 “走!出城!” 說罷,便見太史慈用手中的長弓一敲馬臀,當先縱馬而出,直奔著西方奔馳而去。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