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好吃。” 劉琦沖著那羽觴吹了吹,一飲而盡,然后將羽觴遞給蔡琰,道:“再食一觴?!? 蔡琰沒想到劉琦居然會對她做的寡淡茶湯這般捧場,不由一愣。 看劉琦的表情,不似作偽,卻是發自內心的喜歡飲自己煮的‘淡茶’。 她一邊給劉琦盛茶湯,一邊問道:“公子居也喜食這般的煮茶?在蔡琰印象中,男子似都口味偏重,嚴君平日就頗喜烈酒與鹽油熏烤之肉食?!? 劉琦接過蔡琰遞過來的羽觴,道了聲謝,道:“我也愛吃酒肉,但飲茶卻不同與飲酒,飲酒在乎于酣暢,飲茶則宜乎淡雅,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葉源于天地自然,得靈氣而生,用心飲之,可使人清醒寧靜,相比與酒之濃烈,茶當以其淡方可使人蕩心滌肺、洗脫塵俗……茶中加入諸多食料,以俗味掩其出塵之香,那茶便不再是茶了,食之又有何味?” 蔡琰聞言暗自感慨。 她不喜煮茶調味,只喜清煮,但最多不過是口味而已,卻是從未細思的劉琦這般深刻。 想不到在口味方面,與自己相通之人,居然會是一個男子。 蔡琰端起羽觴,飲了一口,閉目細品一會,遂道:“倒是真如公子所言,確是有那么些許意境了?!? 劉琦放下了羽觴:“蜀人多飲茶,天下上品荈詫多出西南,然在荊楚之地,亦有一地遍生苦茶,蔡大家可知?” 蔡琰聞言笑了:“公子所言的,莫非便是長沙的茶陵縣?槚荼茗荈,多有所出,琰甚慕之,可惜一直無緣得往。” 劉琦笑道:“這么說也不盡然……其實蔡大家很快就有機會前往長沙了?!? 蔡琰奇道:“公子何出此言?” 劉琦又飲了一口淡茶,遂將劉表意在長沙建立荊南學宮,并在荊南撰寫《漢記》的事情,向蔡琰說了一遍。 按照劉琦的想法,他本以為蔡琰對去荊南會有抵觸,畢竟以大漢的國情來說,過了湘江后越往南走,便越是經濟和人文發展落后的地域,蔡琰出生于陳留。正是天下經濟與文化的盛興之地,她又怎么會愿意前往偏僻的荊南呢? 但是蔡琰的表現卻超出了劉琦的想象。 她沒有任何猶豫,反而欣然應諾。 她輕點螓首,道:“其實,琰早就知道自己不可能在襄陽久居,畢竟襄陽學宮中的五業從事是仲子公與廣明公,琰不過區區一介女流,又如何能與二君同宮授學?若能去往荊南,正得其便?!? 劉琦試探地問她:“荊州遠離繁華,乃偏僻之地,不少地方甚至還是荒蠻之所,蔡大家去那里編撰《漢記》,難道不覺的委屈嗎?” 蔡琰搖了搖頭,認真道:“家嚴與劉使君同為名士,卻深陷朝中,不能如使君般治學一方設立教化,實乃生平憾事,琰身為蔡家之女,自當秉承嚴君之志,豈可因地域偏狹而怯?能在荊南之地推行文治,制禮作樂,典籍娛心,育人為務,使南境政治安穩,風俗淳美,文教粲然……卻正是蔡琰之志?!? 劉琦沒想到蔡琰居然會說出這樣的話,心中不由升起了贊賞之情。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