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說罷,便見劉表轉頭看向劉琦,道:“一是山陽劉氏與襄陽蔡氏,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濟后世也。” 劉表與蔡氏聯姻,乃是整個襄陽縣人都知曉的大事。 在劉琦出征期間,兩族已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征皆畢,請期之日也定于辛末年八月二八。 細細算來,應還有半載光景。 廳中之人,皆是紛紛向劉表,劉琦,蔡瑁等人祝賀。 受完眾人的致禮,劉琦向蔡瑁舉爵,笑道:“德珪,今后你我便是一家人,劉琦年輕,日后但有行事不當之處,還請德珪多多包容提點才是。” 蔡瑁聞言,不知為何,渾身不舒服。 自己年長于劉琦,原先見面,劉琦或稱其為蔡君,或稱為德珪公,或稱為蔡將軍……但直呼表字,似尚為首次。 但于禮數而言,這卻無不妥。 蔡瑁站起身,舉起手中酒爵,露出了一個略顯尷尬的笑容:“姐丈……真是客氣了。” 聽了蔡瑁這一聲姐丈,劉琦渾身猶如被打通了奇經八脈……舒坦的緊。 劉表捋著須子,笑道:“第二件事,是蔡中郎已經借老夫兩萬四千卷書冊典籍,著其女送至襄陽借與老夫抄錄,蔡昭姬與老夫言,蔡中郎想請老夫代為在荊州學宮,募博學文盛之人續撰《漢記》,諸公以為此事如何?” 從事韓嵩道:“兩萬四千卷典藏,實乃曠世之珍,用之于襄陽諸學,定可使荊楚學派大興于世,若我南郡能再續撰《漢記》,無異于為漢江學典之中再添輝業,著實是可喜可賀。” 劉表笑道:“不過襄陽學宮五業從事之首,某已定為仲子公與廣明公二人,蔡昭姬乃一介女流,若與兩位大家同宮治典,恐不相稱,當另筑學宮行以諸事……只是這學宮當以何人為監,目下卻是難定,老夫本人已是監于襄陽學宮,怕是力有不逮。” 治中鄧羲站了出來,道:“屬下愿為使君分憂。” 劉表認真的想了一會,方道:“子孝之才,足可承擔此任……只是,君目下主管州內人事選用,事務繁忙責任重大,老夫恐你身兼二職,傷神勞身啊。” 此言一出,有擅長揣摩劉表心思者,就曉得他是想做什么了。 劉望站了出來,諫言道:“以在下度之,滿廳諸人,能為使君分憂者,非長公子不可……此番上雒,長公子武功極盛,盡顯雄才,更兼公子出于使君門下,更是元節弟子,文治方面也定是深得使君教傳,由長公子主掌抄錄與續撰漢書事宜,必可成就大事。” 劉表聞言笑了。 這才是他想聽的話。 他心中的屬意人選,自然是他自家之人。 只是當著眾人的面,劉表自持身份,是不方便自己說出來的。 這種事,必須要有一個外人替劉表說出來,施行起來方才是順理成章。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