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呂布真的是沖不進去了。 若是他沒有分兵一半給魏續進谷中協助胡軫,他此刻匯集其麾下的全部兵馬,說不定額可以沖頗谷口的敵陣,給胡軫制造一條生路。 但魏續領了一半的并州軍進去,這就讓呂布感覺人手嚴重不足。 打仗不是光看統軍者的實力和統率力的,還要看兵卒的數量和質量。 特別是當對手很厲害時,兵卒的數量便顯得越加重要。 文聘,黃蓋,黃忠等人各司其職,穩守軍陣。 呂布本打算利用并州騎兵的機動力,分兵繞行偷襲擾亂其后方,繼而破之…… 但沒有想到的是,孫堅居然率兵出現了,他親自率兵坐鎮敵軍后方,不給他們可乘之機。 在孫堅出現的一剎那,呂布就知道他今日絕對是攻不進去了。 拖延無益,他決定撤退。 …… 另外一邊,谷口處有著程普,蒯越,蔡勛,張允,朱治,孫賁,祖茂等曲部。 按道理來說,這些曲部的弓弩配置和射殺力雖強,但還沒強到不可戰勝,以胡軫手下西涼軍的勇猛和魏續那三部并州騎兵的沖擊力,在正常的情況下是完全可以破陣的。 但難就難在這個長而狹窄的谷道地形讓西涼騎兵難以施展地毯式的沖鋒,且沒有迂回轉圜的余地,只能是直來直往的呈東西向的來回拉扯。 以騎兵部為倚重的部隊,一旦在地形上受到了限制,戰力的減弱程度會完全超出想象。 谷道內死的人越多,谷道中這些兵馬的移動力就越差,如此一來,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若是換成孫堅這樣的名將在內,他就會孤注一擲,不管谷口的軍隊,而是集中全力,不惜一切代價的攻克谷內深處的益州軍營,然后再以其營盤為基礎,吸引谷外的軍隊進來與己方決戰。 當然這樣做的風險性也極高——在不能迅速攻克益州軍的情況下,容易受到后方軍隊的全力夾擊,戰線若是一朝崩潰,就再難以挽回。 在這種關鍵時刻,就是考驗主將心性的沉穩和決斷力的時候。 胡軫在這方面就不太擅長。 身為西涼軍的大都護,胡軫的作戰能力是絕對有的,但在心里建設方面還是略有些欠缺。 這也可能跟他這輩子打敗仗少有關系。 當胡軫感覺谷口外的箭射減弱時,他就指揮兵馬向谷口沖,但是當谷口的箭射頻率增幅,而益州軍的攻勢略顯疲軟的時候,他就會指揮兵馬反向進攻。 這樣的戰法,若是能在兩面中的一面抓住一個時間點,進行一點式突破,那指揮這支兵馬的將領,便可以被稱之為有‘審時度勢’之能。 但若是在反復的拉鋸戰中,一直都沒有找到合適的突破點,那就得換另外一個詞來形容他了。 疲于奔命。 谷內的形勢,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到谷外援救他們的兵將。 谷內的人表現的越是勇猛,越是強勁,則谷外增守的兵將就會增多。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