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荊州一系的人馬和益州一系的人馬在秭歸會盟,合兵一處。 雙方將校都是初見,此番共同上雒,為主分憂,因而彼此之間便分外的客氣。 兩方主將彼此互通姓名表字后,劉琦也對此番前來會盟的益州將領(lǐng)們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 對方的領(lǐng)軍校尉是劉焉的第三子劉瑁。 依照劉琦對他的觀察,劉瑁似乎并不通軍機,他走起步來循規(guī)蹈矩,猶如在朝堂上一樣尊守禮儀,頗有講究,但此舉動若是行之于軍旅,多少就感覺有點四不像了。 看來,劉焉這次純粹是讓他兒子替自己來收割聲望的。 而自劉瑁往下的那些將校,配置便比較有趣了。 武猛從事賈龍,毫無疑問的,是這五千益州軍的指揮者。賈龍身為益州豪強之首,就如同荊州之蔡瑁,他麾下的兩名別部司馬亦是益州豪強出身,分別是趙韙和嚴(yán)顏。 當(dāng)嚴(yán)顏對自己進(jìn)行介紹的時候,劉琦有意無意似的,對他多加關(guān)注了一下。 這個人在歷史上筆墨并不多,但卻比較出名,主要原因就是其與劉備軍一戰(zhàn)后為張飛所敬,但之后便無聲無息了。 不過嚴(yán)顏能做坐到一郡之首的位置,想來也是有真本事的。 不過除去以賈龍為首的三名益州本土將校外,劉焉還派遣了另一批人。 那便是東州士集團的將領(lǐng)。 這點倒是令劉琦非常好奇。 一支軍隊,卻派出兩個派系的將領(lǐng),劉焉想干什么? 東州士這邊的別部司馬有五人,分別為兗州陳留人吳懿與其族弟吳班、陰平人雷遇、青州人吳堀與其族弟吳蘭。 這倒是有點意思。 安排益州軍在秭歸外駐扎,其后主要將校一同進(jìn)入縣城。 進(jìn)城的路上,身為同宗的劉瑁對劉琦顯得格外熱情,他抓住劉琦的手,一路上連呼。 “賢侄兒!……賢侄兒!” 劉琦頗有些無奈。 劉瑁看著也就是二十多歲的年紀(jì),最多不會超過二十五,被這么一個生瓜蛋子直呼賢侄,還真是不太舒服。 可沒有辦法,誰讓劉焉比劉表要大一個輩分呢。 “見過族叔,族叔和諸位將軍一路辛苦,琦已經(jīng)在秭歸縣安排了酒宴,為諸位接風(fēng)洗塵。” 劉瑁攥著劉琦的手,笑道:“賢侄安排的這般周到,吾等心甚慰之,只是三軍將士一路勞頓,翌日還要北上司隸,前途未定,乘著還未北上,不如在此大饗士卒如何?”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