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李典隨其從父李乾,能夠在乘風招募數千食客,這就說明他身上有著一些不同于常人的優點和魅力。 這其中之一,便是李典為人極講義氣。 而劉琦,碰巧就是值得李典講義氣的人。 不得不說,劉琦這一年來,在李典身上花了不少心思,身為官吏,他對李典的態度與其他同僚完全不同,他是真心想結交李典,為此也付出了很多。 李典是重義之人,雖人在江湖,但行事卻謙卑儒雅,與劉琦算脾氣相投,這一年多相處下來,兩人的關系可謂極其深厚。 劉琦辭官離開巨野縣,對李典來說也是個不小的打擊。 畢竟這么慣著他的官吏,今后可能不太好找了。 直到劉琦傳書至乘風后,李典立刻馬不停蹄的趕來與劉琦相會。 李典至后,劉琦在舍內置酒,為李典接風洗塵。 二人一邊飲酒,一邊訴說近日之事。 聽說了劉琦在荊州的經歷,李典不由責怪劉琦處置這般危險的事不找他來。 “伯瑜,不是為兄埋怨,你我當初在巨野,雖身份有別,但汝從不以官職壓我,更是傾心折結與我相交,某早視汝為摯友,可汝到荊州做此兇險之事,如何卻不招呼我?難道李某還會怕事不成?” 劉琦搖了搖頭,道:“兄長誤會我了,來荊州是我一人的主意,賢兄是重義之人,若是我來荊楚,必將相隨,我豈能陷賢兄與我一同入險惡之地,故而在事定之后,方才告知,還請海涵。” 李典心下不悅,但也知道劉琦是一片好心,又不輕不重的說了兩句后,便轉移開話題:“伯瑜如今,在荊州所任何職?” 劉琦笑了笑,道:“現為襄陽校尉。” 李典點了點頭,劉表乃是荊州刺史,劉琦身為其長子,他被封為襄陽校尉,為劉表統管治所兵馬,正在情理之中。 “伯瑜與劉使君,平定了南郡和江夏兩郡,坐擁三十一縣二十萬戶,下轄人丁百萬,正是大展拳腳之時,若能再安定荊南四郡,收以為臂助,則君父子二人久后必成大漢南境之主,可謂國之柱子石。” 劉琦聞言,心下暗嘆李典會說話。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