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可說這話的人卻渾然不覺,也不在意,反而說得更來勁兒:“大禍? 呵,當年把月兒送進宮就是最大的禍,還能有什么禍是比這個更大的嗎? 我千辛萬苦生下來的女兒,我當寶貝一樣捧在心手里養了十七年的閨女,我樂呵呵地把她送進皇宮,以為憑她的姿色與家世,就算不爭個后宮首位,至少也會是四妃之一。 結果呢? 四妃之一是拿到了,皇子也生下了,可是誰又能想到,這個孩子他根本就……” 話說到這兒,嘴巴被人死死地捂住了,是站在她身邊的丫鬟捂的。 那丫鬟一邊捂著自家夫人的嘴一邊跟身邊的幾位夫人小姐償說:“對不住,真是對不住,我家夫人最近身子不好,昨兒還發燒來著,可能是燒糊涂了,說的都是糊話,各位千萬不要往心里去,千萬千萬。” 丫鬟是真急了,今兒是宮宴,是國君陛下為貴太妃辦的宮宴,這來來往往的都是些京中旺族,萬一這話要是被傳了出去,再傳到國君陛下耳朵里,她們家可就要完了。 可是聽到的人怎么可能不往心里去呢? 這樣的話太敏感了,不往心里去的才是傻子。 不過人們也安慰道:“放心吧,就算傳了出去也沒怎么樣,這話又不是孫夫人一個人說,現下京中大街小巷可都在傳著的,查不到孫夫人頭上。” 這人說著話就嘆氣,“唉,我家里也有女兒送進了宮里,雖說只是個庶女,可庶女也是我們吳家的人,若真出了事,脫不了干系。” 她這樣一說,其它幾個人也眼著蔫了。 京中旺族,臣子之家,除非家里實在沒生出過女兒的,否則幾乎每家每戶都有女兒被送進宮。 至于是為妃為嬪還是為美人,除了看家世之外,主要還是看個人的造化。 如此所為,一來是為了安撫外臣,二來也是為了牽制外臣。 朝堂與后宮是不分家的,此法古往今來每朝每代都在延用,并無人覺得不妥。 只是這一朝就不太一樣,從國君登基后每一批選美入宮起,就讓人們生出了一種與以往不同的感覺。 起初這種感覺是不明顯的,或者說即使是人們心里有猜測也不敢多說什么,畢竟沒有真憑實據,只憑著后宮總有妃嬪死,或者總有妃嬪瘋就去跟國君理論,那明顯是找死。 畢竟人家只一句“這屆后宮爭風吃醋鬧得比較兇”,這就可以把他們給打發了,你自己的女兒宮斗斗不過別人,還有什么可說的? 但是現在不同了,關于國君無法人道,后宮子女都為形父所生的流言已經傳遍了整個鳳鄉城,她們怎么能不介意,她們如何能不激動? 特別是那些已經死了女兒的人家,更是已經私下里摩拳擦掌,就待這次宮宴豁出去一切跟國君問個究竟。 甚至許多人家擔心一方勢小,于是幾家聯合到一處,只待宮宴當場發難。 “你們說,這次宮宴會不會鬧出大事來?” 有位夫人憂心匆匆,“我不是打擊大家,也不是說風涼話,雖然我家老爺沒生出過女兒,所以沒有女兒送進宮去,但我的兒子卻在三年前失蹤了。” 她將聲音壓得極低,特別是當她看到孟家的馬車停下來,孟夫人從馬車里下來后,聲音就低得更甚了。 “以前就有人說過,我的兒子長得與國君年輕時候有幾分像,特別是眼睛,笑起來也不見彎的樣子,很像國君。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