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手持大義-《諸天地球大融合》
第(1/3)頁
諸夏”這個概念逐漸確立于春秋中期,同時它的內(nèi)涵是在不斷在向外擴的,即在不斷的用夏變夷。
因為這種夷夏區(qū)分,不再以血緣姓氏為區(qū)分標準,而是以可以改變的“衣冠禮樂”和“披發(fā)左衽”的文化面貌為標準。
禮之大者,莫過于尊王與親親,如能向上尊重周王,向下扶助弱小的諸夏列國,這樣的諸侯國當然是禮義之邦。
因此,雖然夷夏有別,但春秋戰(zhàn)國時夷夏之間的邊界并不非常固定,夷可以通過學習夏的文化而成為諸夏的一員。
到戰(zhàn)國后期,中原地區(qū)政治軍事上和文化心理上的用夏變夷終于大告成功,在中原出現(xiàn)了連成一塊的華夏,原來的華夷雜處演變?yōu)槿A夏居內(nèi)而夷狄居外的格局。
也就是說,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兼并戰(zhàn)爭,中原的夷狄已被消化殆盡,逐漸與周人融為一體,諸夏成為一個整體的政治集團。
從前不屬于周人的諸侯國,如杞、陳、吳等紛紛加入諸夏,各諸侯國內(nèi)部上下層周人、殷人之分漸漸消弭,趨于融合。楚在春秋時被諸夏視為“非我族類”的大敵,到戰(zhàn)國時也躋身冠帶七國之一,不能自外于諸夏的政治體系。
從此,七雄皆為諸夏,戰(zhàn)國時不再需要“攘夷”的旗號,所爭的是誰能統(tǒng)一諸夏,不管秦帝還是楚王,天下都已是諸夏的天下。
也就是從這時起諸夏和華夏就成了中國的代名詞。
從歷史的轉(zhuǎn)變里面我們可以看出,諸夏的內(nèi)涵就是用夏變夷,就是文化上的認同,以“衣冠禮樂”和“披發(fā)左衽”為分界的。
竇書君的話就是在告訴卓群,我們需要的是再一次的文化認同,重新舉起諸夏的大旗,將諸夏的內(nèi)涵再一次的擴大,變成整個的文明和文化圈,并將卓群所連接的所有的諸夏都拉進來,以文明和文化為紐帶,將他們聯(lián)合在一起。
“現(xiàn)在我們鏈接的諸夏的文化圈都是儒家的文化,所以我們現(xiàn)在舉的是儒家傳下來的旗?!?
竇書君看著議會廳里的人說道。
“不要看儒家有種種的錯,但是現(xiàn)在,這是我們和這些世界之間的紐帶,同源的文化,同源的文明,諸夏大義是左手,儒家文明是右手,這雙手就是一切。”
竇書君舉起了自己的雙手握在了一起。
大家都笑了起來。
“儒家文化圈?那以后呢?我們以后要是遇到其他的諸子百家的文化怎么辦?”
不知道是誰喊了一句。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尉氏县|
林周县|
察雅县|
定兴县|
成安县|
新闻|
陇南市|
阳春市|
竹山县|
乌兰察布市|
随州市|
南漳县|
通河县|
娱乐|
咸宁市|
鄂托克旗|
乐东|
肇东市|
敦煌市|
平顶山市|
塘沽区|
辰溪县|
长武县|
佳木斯市|
班戈县|
武强县|
广灵县|
禹城市|
雅安市|
高阳县|
康保县|
顺义区|
筠连县|
柞水县|
博野县|
陇西县|
礼泉县|
五指山市|
楚雄市|
富蕴县|
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