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在1985年底,措恩憑借私人關系,說服聯邦德國巴登——弗騰堡州的州長羅塔·施貝特特批了一項專款作為此項目的經費,對中德計算機網絡合作的項目提供贊助,其中包括一臺至關重要的西門子7760大型計算機。 1987年7月,他又從德國帶來可兼容的系統軟件,使中國的計算機具備了與國際網絡互聯及發送電子郵件的技術條件。 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和努力,1987年9月14日晚,在當時承擔電子郵件中轉任務的京城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里,十幾位中德兩國項目組成員圍在一臺西門子7760大型計算機旁,試發中國發往德國的第一封電子郵件。 那個時候,黑色的屏幕,綠色的字體,措恩仔細地往計算機里敲著郵件地址以及內容--“”。 這一天,中國人完成了對于互聯網的一次意義深遠的觸碰。 由于一個數據交換協議的小漏洞,那封郵件并未發出去。6天后,項目組再次試發郵件。1987年9月20日20點55分,發送鍵再次按下,與上次相比,這次大家都很緊張。過了一會兒,計算機屏幕出現“發送完成”字樣。 這意味著中國將可以直接和歐美各國及太平洋地區的幾乎所有大學和研究中心通訊和交換信息了,互聯網時代悄然叩響了中國的大門。 1989年,世界銀行貸款支持中國高新技術的一些項目建設,其中之一就是要把中科院、清華、北大和中關村地區的研究所組成一個高速網絡。 從1989年開始立項,到1990年4月工程啟動,再到1992年中科院、清華、北大三家局域網基本完成,直到1993年12月NCFC主干網工程完工,采用高速光纜和路由器將三個院校網互連。 NCFG項目順利完成了,但這個項目卻遭到一些業內人士的質疑:這個網能有多少用戶?不過呢!也正因為這個質疑聲的出現,而促使中國加快了接入Intentet的步伐。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