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膛線槍的真正普及,就是因為后裝槍的出現,后裝膛線槍,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火槍雛形。 宋應星聞言不由得大皺其眉,是啊!他怎么沒想到?同時宋應星對崇禎皇帝更加震驚,雖說這些東西是他在研制,但不論是水泥、玻璃還是膛線,想法卻都是崇禎皇帝提出的。 要知道對于一種新發明來說,一個正確的想法,就代表著正確的試驗方向,這其中不知要節省多少時間、少走多少彎路,宋應星想破腦袋也想不明白,崇禎皇帝整日里除了處理朝政外,還要練兵,是如何有這么多奇思妙想的。 “陛下所言令微臣茅塞頓開,只是……倘若從火銃尾部裝彈,這氣密性又如何解決?還有那藥室也需要重新設計。”宋應星根據崇禎皇帝的方法開始思考,隨即又陷入另外的問題。 “宋老不用著急,研制新技術本來就不會一帆風順,朕等得起。”崇禎皇帝安慰道。 相比后世歷史火槍火炮的每一項技術突破,都是幾十甚至上百年的技術積累才做到,而如今僅僅一年多時間,大明不僅有了遂發槍,膛線技術也有了重大突破,崇禎皇帝已經很滿意了。 畢竟他不是專門研究工業的工科生,也不是那本帶著AK和許多技術類書籍穿越明末的掛逼,所有的事兒都不能急于求成,總得一步一個腳印。 至于黃火藥的研究,宋應星如今也還沒什么頭緒,一來火藥的迭代更是緩慢,從黑火藥問世到黃火藥,原有歷史用了將近千年,在化學還處于萌芽期來研究黃火藥自然更不容易。 從制造局回來時,天已經黑了,崇禎皇帝心思大定,今年土豆紅薯在山陜推廣種一茬,待有了產量后,在全國推廣阻力也會小很多。 長期的糧食危機算是問題不大了,短期支撐則有王承恩來負責搜刮,只是這中期的呢? 按照目前的消耗情況來看,倘若沒有外部引入的話,將還會有至少半年的青黃不接時間。 唉,也不知道楊嗣昌那邊怎么樣了,現在就指望鄭芝龍那海盜頭子了,崇禎皇帝心道。 ……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