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洪承疇盛怒之下,竟然開了殺戒,從心底里其實崇禎皇帝不太同意他的做法,但也知抗疫事關重大,倒是也沒過分苛責。 “叫老奴看,都是那些病患不知好歹,朝廷廢了那么大的心血給他們治病,竟然還做出這等忤逆之事。”王承恩打抱不平道。 “唉!這又能怪誰呢!都是因為民智不開,百姓看問題只看眼前,大字不識兩眼一抹黑,聽風就是雨。”崇禎皇帝嘆道。 他之前所說的開啟民智,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歷朝歷代都是施行的愚民政策,所謂愚民政策有很多種表現形式,簡單說來就是將所有人分成三六九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老百姓不識字,就無法讀書,也沒錢買書,獲取不到知識,對一件事的看法就會很淺顯,甚至變的麻木不仁。 “皇爺說的對,老奴就是心里頭不舒服,皇爺一心為民,這些民反倒倒打一耙。”王承恩尤自替崇禎皇帝叫屈。 “好了,此事暫且不提,待處理好些這些事,朕自有開啟民智的法子,對了,朕聽說你收了個義子?”崇禎皇帝看了一眼王承恩道。 如今的崇禎皇帝不僅不再是聾子、瞎子,反而成了全大明消息最靈通者,不論崇禎皇帝在哪兒,皇宮里還是軍營里,每日總有東廠、錦衣衛、外務府的人將各路的消息送到他的桌案之上。 這些消息十分龐雜,大到監視各地宗室藩王的情報,小到某地某地方官員納妾,只要崇禎皇帝想要哪方面的消息,下頭的人總能第一時間稟報。 為了防止偏聽偏信和擅權專政,東廠、錦衣衛各自獨立,新組建的外務府也同時承接著傳遞消息的職能。 這也是為何王承恩即便沒有來匯報,崇禎皇帝仍舊知道各項事務的進展,甚至包括王承恩悄摸收的那個義子。 “回皇爺,是有這檔子事兒,咱家瞧那孩子可憐,還識些字,就……倘若皇爺不允,老奴明日便驅逐了那孩子。”王承恩心中震驚之余,趕緊道。 他知道這些事兒瞞不住崇禎皇帝,宦官收義子雖然不是什么新鮮事,但魏忠賢開了很不好的頭子。 魏忠賢收了數十個義子,甚至當朝的兵部尚書、左都御史都成了魏忠賢的義子,內外臣勾結禍亂朝綱,為崇禎皇帝所不容,王承恩是擔心崇禎皇帝想起了先前的那些事不高興,所以才趕緊撇清。 “看你說的,多大點事兒,朕難道就這般不容人嗎?”崇禎皇帝白了一眼王承恩道。 “收個義子挺好的,能有個念想,但你身為司禮監掌印、東緝事廠廠督,身份特殊,當克己奉公,莫要落人把柄。” “老奴一聲所求,惟愿陪皇爺開創大明盛世,除此之外,別無所求!”王承恩跪地道。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