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2009年的最后一天,青某報上刊登了一篇標題為:或許我們應該重新認識這一批年輕人,的文章。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這批年輕人被認定為是【垮掉的一代】,作為獨生子女,他們被貼上嬌生慣養、自私、格格不入的標簽,又因為接受了新時代的思潮,與老一輩的觀念大相徑庭,顯得不合群、不溫順。” “然而,反過來看,又是不是應該問一句:這個社會給了他們什么?” “他們幼年時正值國家困難期間,該吃的苦一樣沒少吃,作為第一批獨生子女,社會對他們的成長毫無經驗,他們的父母只能在無數次試錯中躊躇而行。沒有兄弟姐妹,他們幾乎都是一座情感的孤島,無人理解,缺乏認同,反思和質疑陪伴他們摸索前行。” “即便如此他們也沒有自暴自棄,作為新時代成長起來的第一批年輕人,他們正在用這代人獨有的視角與智慧,創造著屬于他們的傳奇......” 接下來,苗青青在文章里簡短的介紹了方黎的家庭情況。 “面臨絕境他沒有氣餒,而是接過了父親的擔子,創業成功后,他沒有貪圖享樂,見到貧困同學生活艱辛,他再度創業,家教網的出現徹底顛覆了整個課外輔導市場,短短一年時間家教網注冊的大學生家教高達兩百多萬,用戶達到千萬級別,首輪融資估值23.7億。” “記者曾經問過他:當時你創業成功,也算小有資產,為什么不以捐贈的形式幫助那些貧困同學,而是大費周章的選擇創辦家教網。” “他回答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物質上的施舍只能幫助一時,人格上的獨立才是一生的財富,他很反對社會上一些人把慈善的標簽貼在家教網身上,因為在他看來,大學生家教賺取的每一分錢都是用自己的知識與努力換來的,自食其力的人值得被尊重!” “這就是某些人口中:垮掉的一代,或許,我們這個社會,是時候正視這些年輕人了,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年輕人,請多給他們一些寬容,一些機會,相信,他們會帶給你驚喜。” 青某報創刊之初就肩負著對年輕人的教育引導責任,只是互聯網時代來臨,紙媒不可避免的進入衰退期,青某報的發行量也逐步下滑,年輕人已經很少會看這類報紙了,不過作為官方媒體,青某報的影響力卻是毋庸置疑的。 很快,許多媒體也開始對這篇報道進行轉載、分析,而其中作為主要“參照”的方黎,自然也隨之聲名鵲起,主要是他的經歷實在太傳奇,太正能量,就連一些審核很嚴格的官方媒體都挑不出什么毛病來。 也好在青某報沒有貼出方黎的照片,不然這回他估計要享受一把明星待遇,出門都要事先偽裝了。 然而,就在滿世界都在瘋狂報道他的事跡時,方黎卻猶如人間蒸發了一樣,學校、寢室、公司都看不到他的身影,也沒人知道他去了哪里,一些記者撲空后只能臨時采訪一些他的同學做側面報道。 ...... 宣嗯縣,一輛豪車停在一所小學門口,保安看了一眼,慵懶的問了一句:元旦了學校放假,你找誰啊? “大叔,我找葉雨菲。”從豪車駕駛室下來一個年輕男子客氣的遞了根煙。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