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溫飽難題-《我是我爸的大哥》
第(1/3)頁
唐行之在河對面山上眺望村子,越看越震驚。
大概半個小時左右,他就確定自己真是穿越了!
他小時候主要在縣城住,但也有小半時間住村里,長大后每年寒暑假基本都待在村里,他不可能認錯!
建筑物的款式雖然落伍,但明顯是新建成的,他也不會看錯!
更別提有大量的人集體勞作,這似乎是……生產隊出工?
唐行之懵了,然后腦子飛快轉動,思考著現在的處境。
他懂一些農業和生物知識。
一個50公斤的人,一天需要1500大卡的熱量,才能夠保持存活,也就是每人每天只吃米糧要吃400克。
如果需要高強度勞作,那么大概需要3000大卡熱量,只吃米糧要吃800克。
建國初期人均耕地3畝,以當時的糧食產量而言,稻谷畝產200多斤。100斤稻谷大概能打出65斤大米,人均米糧450斤左右。
小孩吃的部分均一些給大人,再加上一些蔬菜、果子、偶爾的肉食,勉強過溫飽線。
建國后人口快速增長,眼看著糧食就不夠吃了,怎么辦?
搞工業化,用化肥提升糧產。再尋找到優秀的糧種,雜交培育出超級產量的農作物。二者結合,中國就可以消滅饑荒。
當時國人基本不識字,想要細化管理完全行不通,所以全國都在搞“人民公社”、“生產隊”。
別的地方不清楚,在老家這邊,在唐爸小時候,成年男人出工一天12分,以他們村的生產力,大概可以折算2毛錢。
女人出工算8分。
小孩是不是就不用出工了呢?稍稍大一點的也要。放牛、割草喂豬等等。農忙時期半大的孩子還要下田干活。
“人民公社”模式讓所有人基本都可以投入生產,然后科學再發展。農藥、化肥,以及后期的大棚技術越來越進步,本來養5億人就吃力的土地,在退耕還林后,養15億也足夠。
在困難時期,“人民公社”無疑是偉大的。
但唐爸有時候也會說公社不好,因為一大群人一起勞動,就有懶的人不怎么做事,占集體便宜,叫做“磨洋工”。
按唐行之對國家政策的理解,政策都是一步三計的。比如“公社”是小學一年級,目的不僅是全民參與勞動,這也是一個學堂,教人簡單的農業。這些“磨洋工”的人,短時間內看著輕松,等到了“分田到戶”的時候,類似于小學二年級,他們沒學會基礎,就什么都做不好了。
一早上,唐行之遠遠的聽到了敲鑼聲,挨家挨戶聚集到……大概是類似生產隊隊部的地方?然后一起出工。
隊伍最后邊懶懶散散的人不少,想來這就是唐爸說過的“磨洋工”了。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源市|
宜丰县|
苗栗市|
东源县|
北海市|
疏附县|
临潭县|
武陟县|
牡丹江市|
泽州县|
永善县|
正定县|
星子县|
泽库县|
夏邑县|
特克斯县|
封丘县|
修文县|
朝阳市|
洪泽县|
师宗县|
佳木斯市|
巴塘县|
五家渠市|
钦州市|
咸阳市|
通化县|
鲁甸县|
卢龙县|
资溪县|
灌云县|
黄浦区|
抚远县|
鹰潭市|
明水县|
乌恰县|
安多县|
巴青县|
堆龙德庆县|
富裕县|
舟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