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問-《興漢室》
第(1/3)頁
“又有承明金馬,著作之庭,大雅宏達,于茲為群。元元本本,周見洽聞,啟發篇章,校理秘文。”————————【西都賦】
漢初平三年,五月十八日清晨。
未央宮,承明殿。
承明殿在前漢時候是專門用來提供朝臣休息的地方,皇帝暗弱時,這也是太后和權臣們用來召集官員議事的場所,功能無異于是小宣室。
王允處處以霍光自居,誅董后更是效仿霍光,將承明殿當做自己的理政之所,仗著‘總朝政’的權力,讓尚書諸官與公卿都謁承明殿找王允接受政令。這種情況直到皇帝自詔旨奪權后,開始處理朝政而有所緩解。
這一天承明殿里煥然一新,皇帝端坐正中,帝師桓典、趙岐與侍中、黃門侍郎共八人,分列坐于兩側,司徒王允坐在皇帝下首,被特許觀看策試。
考試方法采取‘對策’和‘射策’兩種方式,‘對策’是將政事或經義方面的問題寫在簡策上,發給應舉者作答;‘射策’類似于抽簽考試,由主試者提出不同的問題,書之于策,覆置案頭,受試人拈取其一作答。
這是漢代皇帝對被舉薦的的吏民進行‘策問’而后按底等高下授官的一種選拔方式,問題的內容多是以經學為主,輔以時政或皇帝另外喜好的學術問題。
可謂是察舉與征辟制的一種補充,是后世科舉制的濫觴。皇帝當時提出考試取秘書郎時還小心翼翼,生怕會被這些受益于察舉制的士族門閥橫加阻攔,沒想到早在漢代就有考試取才的方式,只是范圍太小,未及推廣罷了。
以前的皇帝沒有想到‘策問’的用處和對士族壟斷官位的巨大破壞力,不代表現在的皇帝不知道。
在隋唐以后,尤其是宋代,單一士族對朝政和皇帝的影響力越來越少,再也不會出現一個士族大家就能左右朝局的情況。可以說士族政權的崩潰,全都是由科舉制,也就是‘策問’這種考試取才的選官模式引起的。
這次承明殿策試,往小了說是為了給皇帝選拔秘書郎以供陪讀,往大了說是皇帝為了以后推廣科舉制的試驗田。
承明殿下,約有二十多個經過各方推薦的十八歲以下、十歲以上的年輕才俊按年齡排好。
此時惠風和暢,廣場上種植的桑樹都迎風展葉,簌簌作響,投到地上的樹影也隨之搖晃。一團團白云在藍天中或緩或急的移動,在承明殿高高的屋脊之后時隱時現,在場者無不感嘆。
王粲站在士孫萌的身邊,沖其耳語道:“想不到兩百年未作天子居處,未央宮還有如此風度!”近來蔡邕的處境在眾人的奔走下越發好轉,王粲的心境也隨之釋然許多,對皇帝在此事表現的運籌帷幄更是大感佩服。在得知詔選秘書郎的消息后,王粲聽從蔡谷的建議,更是自薦入選。
他接著笑道:“想到今后要在此就學,秘府藏書盡皆得覽,實在是讓我激動莫名。”
士孫萌苦笑道:“仲宣,學識文章,我都比不得你,你有把握射策登庸,我可沒有。以后若是尋到機會,為我口誦數篇秘府文章,我便感激不盡了。”
王粲自負才學,沒有謙虛,反而笑了出聲,旁人紛紛側目。
因年齡最大而排在隊伍前列的楊修皺著眉往王粲處瞧了瞧,有些不大高興。
楊修是光祿大夫楊彪的兒子,弘農楊氏的子弟、門生遍布宦署,楊琦、楊瓚、楊眾與楊儒等人都是皇帝手下重用的臣子。門第煊赫,是故楊修得以認識諸多拜訪家門的公卿,也順帶識得他們的子弟優劣。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宁市|
万州区|
洪泽县|
普格县|
株洲市|
广宗县|
湘潭市|
奉新县|
乌拉特前旗|
盐津县|
云阳县|
通州市|
石渠县|
兴隆县|
南和县|
新晃|
漳平市|
澄迈县|
商丘市|
青海省|
鸡东县|
大安市|
呈贡县|
长乐市|
武威市|
鄱阳县|
常熟市|
长垣县|
水富县|
涡阳县|
张家口市|
图木舒克市|
海原县|
田阳县|
孝义市|
清河县|
石嘴山市|
司法|
潜山县|
蓬安县|
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