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陛下因何造反》
第(1/3)頁
短短時間,紅巾軍迅速發展壯大,占據了十多個州縣的地盤,紅娘子麾下軍隊超過十萬。然而紅巾軍的管理非常的粗放,根本就沒法做到有效控制所占地盤。
紅娘子和她的老兄弟都是跑江湖出身,根本就不懂得管理民政。而因為對士紳抄家殺戮,各地士紳讀書人也不愿投靠紅巾軍。僅僅有一些胥吏出于投機心理愿意歸附,皆得到了重用,被委任為地方官。而這些胥吏自然不是什么好東西,當官之后趁機上下其手,貪污勒索,甚至連紅巾軍的將領都被拉下水,紅娘子竟無法察覺。
總而言之,此時的紅巾軍和流寇差不多,只不過比流寇軍紀要好一些,但也僅此而已。隊伍雖然規模非常大,占的地盤也多,但一切都很粗放。
而出走的李巖兄弟選擇卻和紅娘子不同。
從一開始,李巖對自己接下來的動作便有規劃。
他的造反即是被逼,也有很大部分是出自心底的渴望。
他是舉人,但學問卻不是很扎實,和侯方域等人相比非常的平庸,考取進士的希望很小,即便能考上還不知道要等到多少年之后。大明進士的錄取率大概三十中錄取一個,很多人考了一輩子也考不中進士,李巖感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
仕途無望,要想做官的話也不是不行,去吏部報名排隊,再花些銀子,也能當官,不過卻只能做主簿教諭這樣的佐輔雜官,做一輩子頂多混個知縣,這完全滿足不了李巖的野心。
李巖四書五經讀的不行,卻看過不少雜書,自負是一時之杰,不愿一生平平庸庸的活過。而現在,讓他看到了做大事的極好機會。
皇帝無道,屠戮搶掠士人,已然為天下士子側目。地方士紳官吏,對皇帝皆恐懼萬分,皆厭惡非常。只不過大明二百年的威嚴尚在,皇帝平定遼東蒙古的威風尚在,沒人敢公然反對。
然而現在的大明并不太平,和煌煌武功相對的是民不聊生。山東、河南,湖廣,乃是江浙,大明各省皆災旱連連,普通百姓日子過得苦不堪言,起義造反此起彼伏。
和和其他地方相比,河南百姓過得尤其的差,畢竟河南的藩王宗室數量最多。
這種情形,讓李巖仿佛看到了漢末、唐末,以及元末,這是王朝末年,這是末世的節奏啊!
所以李巖才下定決心造反!
當然,聰明如他,自然不會讓自己成為朝廷大軍進攻的靶子,所以才煽動紅巾軍分兵四掠,煽動紅娘子進軍汝南。他希望先把河南整個攪亂,讓整個河南到到處都是義軍,然后自己在悄然舉事,默默壯大實力,等待機會。
從古自今,成功的都不是最先舉事者,從來都是后來居上。劉邦如是,本朝太祖朱元璋也是如此。
所以,離開紅娘子是注定的,便是沒有林九川之事,也會有其他借口!
離開太康之后,李巖率軍一路西行,沒有打任何旗幟旗幟。因為輕車簡行,因為部下皆是自己族人鄉親,沒有任何掣肘,因為攜帶了足夠的軍糧,行軍速度極快,數日后便到了臨潁。
李巖派自己弟弟帶人先行喬裝進入臨潁,然后帶著五百軍隊迅速抵達臨潁城外,然后才打出紅巾軍旗號。是的,這廝還打著紅巾軍大旗,沒有選擇易幟,這樣便可把禍水往紅娘子身上推。
因為一路上沒有殺戮搶劫,臨潁城竟然不知道有反賊過來,城池輕易被李巖攻下。
然后便是開倉放糧,擴充軍隊。
對本地士紳,李巖很客氣,凡是愿意歸附他的皆放過,而若是不肯從賊,則一律抄家。畢竟他再是士紳一員,也要養軍,沒有錢糧哪能行?
不過即便有了錢糧,李巖也沒有像紅娘子那樣大肆擴充軍隊,而只挑選了青壯貧民從軍,把軍隊擴充到兩千余人,便離開了臨潁,從葉縣進入到了南陽府境內。
李巖的目的地便是豫西的山區,他要在豫西南山區建立自己地盤,然后以豫西山區為根基,攻略河南。而若是朝廷大軍來剿打不過,則可向南進入荊襄。
進入南陽府后,李巖便公然打出紅巾軍大旗,“快快開門迎紅巾,紅巾來了不納糧”的口號下,開倉放糧的誘惑下,使得豫西百姓紛紛來歸附,輕松打下了葉縣魯山縣等地。
然后李巖沒有再盲目的擴充地盤,而是以兩縣為根基,開始編練軍隊,等待官軍來剿。一路數百里的行軍,連續攻占數個城池,嚴格的訓練之下,這支軍隊已經非剛起事時能比,李巖相信自己的軍隊已經不弱于官軍。
最先來攻的是南陽的軍隊,李巖使出詐敗戰術,派弟弟李牟率領一支軍隊引誘官軍,自己率人埋伏,輕松擊敗了官軍。五千南陽軍隊,被殺的大敗,俘虜了一千多,這些俘虜盡數被李巖編入軍中,實力又增加了一大截。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