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其實獻田并非出自我意,是我兒彥直寫信讓我這么做,彥直在信中說我大明雖然幅員遼闊,但大部分田地卻掌握在士紳地主手中,士紳儀仗權勢從不交稅以至于國庫收入年年減少。他說我李家因為他的緣故已經成為膠州大家族,這幾年兼并了不少田地,讓他深感不安。我李家人口不過十幾口,百十畝田地所產便足以糊口,再加上有自家生意,足以保證家人衣食無憂,根本沒有必要占有太多田地。 因為彥直的緣故,我李家的田地不用交稅,然而李家每少交一斗糧食國庫就少收入一斗。膠州人口眾多土地貧瘠,李家每多占一畝田地,其他百姓就少一畝,便有百姓會因此餓肚子甚至餓死。故接到彥直的信后,草民深思之后,決定只留下百畝田地用以養家,把其他田地共八千余畝捐給朝廷,還請陛下接納!” “真乃深明大義也!”朱由檢不由得贊道。 不管是否出自李彥直授意,這李伯倫能做出捐出自家田地之舉,都是值得贊揚,對這樣的人家,自然要表彰一二。 “你可有功名?”朱由檢問道。 李伯倫搖搖頭,有些羞澀道:“草民讀過數年書,卻只是童生,無奈才做了生意。不過我長子李彥秀、次子李彥朗皆有秀才功名。” “既如此便賜李彥秀、李彥朗國子監監生身份,封李彥秀為益都縣丞,封李彥朗為歷城縣主薄。”朱由檢當即道。國子監監生身份便有資格做官,縣丞是正八品,主薄正九品,自然由朱由檢隨口而封。 “多謝陛下!”李伯倫大喜,跪地磕頭道。捐獻了幾千畝田地,竟然為兩個兒子弄來了官身,實在是太賺了。其實李家主要靠做生意賺錢,對土地并不十分看重,這也是李伯倫愿意捐獻田地的一個原因。 “陛下,這是內閣擬的任命山東諸官員公文。”王承恩把一份冊子擺在朱由檢面前。 朱由檢雖然不在北京,但玉璽掌握在身邊,重大事情皆需要他的同意才行,所以哪怕是內閣決議,也得讓人飛馬送到駕前,等他披紅蓋印后方能施行。 朱由檢看了看,在山東左右布政使及按察使等省級官員任命上畫了圈,而在濟南府知府歷城縣知縣等親民官上直接劃叉。 濟南府州縣官員大都被拿掉,各州縣都派了商貿畢業生和宗室為吏,衙門算是充實了起來,其實有沒有知州知縣根本無所謂。朱由檢決定仿造李彥秀兄弟之例,賜給一些表現好的商貿學生監生身份,讓他們出任州縣縣城主簿,沒有知州知縣,縣丞主簿便是事實上一把手,以這樣手段便可以把州縣控制在自己手中。 對,就這樣做!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