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五發裝彈的三八式步槍,每發射一發子彈還要動手拉槍栓退彈殼,輕機槍每個小隊才一挺,火力太差了。 軍械官員們的理論是,日本是個資源貧乏的國家,如裝備自動火器將會加大作戰成本。 以單兵攜帶的彈藥基數150發計算,用于單發射擊的步槍也許能支持一天的作戰,而用于連發的沖鋒槍也許一個小時都頂不下來。 如果只給一百萬陸軍裝備沖鋒槍,那么以現有的資源、生產力、運輸能力及后勤保障系統要擴大十倍,這樣的高成本戰爭,不是日本所能承受的。 山本一木則執相反觀點,他認為日本資源貧乏是客觀事實,要不是因為這個原因,日本就沒有必要進行這場侵華戰爭。 但現在情況不同了,從1931年的滿洲事變起,中國東北三省已成為日本的資源供給及武器裝備生產的主要基地。 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和上海的813事變后,中國大部分國土及資源已落入日本之手。 今年,即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資源豐富的東南亞國家也被日軍占領,那么如此廣大的占領區,如此豐富的資源及廉價勞動力,那些老朽們再說什么資源貧乏就有些居心叵測了。 為什么不及時調整軍火生產,拿出更好的武器裝備部隊?須知此時的歐洲戰場上,各主要交戰國的單兵武器都是以自動火器為主,就別提重武器的火力了,一支軍隊的強大主要應體現在火力的強大。 山本一木永遠也忘不了1939年他親身參加的在中蒙邊界地區爆發的諾門坎戰役,那是一場以鋼鐵、大工業生產與意志、血肉之軀的較量。 當時的蘇軍遠東第一集團軍司令朱可夫將軍集中了四個坦克旅,三百架飛機和二百五十門大炮,驕橫的日本陸軍算是體會到什么叫現代化戰爭了。 天上機群呼嘯,地上大炮怒吼,航空炸彈和大口徑炮彈把日軍陣地炸成一片火海,火力打擊的密集度是日本軍人前所未見的。 在無遮無攔的大戈壁深處,在十幾公里的寬正面上,飛揚的塵土席卷大地,數百輛T34型蘇聯坦克鋪天蓋地而來,坦克的履帶毫不留情地碾碎了日本士兵的精神和身軀。 把大日本帝國狂妄的北進野心埋葬在風沙茫茫的蒙古大戈壁,是役,日軍陣亡五萬余人,蘇軍傷亡則不到三干人。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