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只是有些小事和“小”人還要交代一番。 謝爾頓和另外兩個蠢貨都是“保衛(wèi)猶太人”同盟的成員。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隨著這三個廢柴被無罪開釋,或者說對他們不能認定有罪的判決,實際上促進了這個組織的快速消亡。 在謝爾頓指名道姓的透露了作案者和作案詳細情況后,組織發(fā)言人依然氣勢洶洶的表示否認,這讓很多人覺得,這組織似乎是敢做不敢認,沒膽子承擔責任的的軟蛋。 對kb組織而言,強悍而無畏的人設(shè)是他們迷惑群眾最好的法寶。 眼下,他們的反復(fù)否認等于是親手撕掉了自己偽裝,把齷齪全部暴露在陽光下,這種兩面三刀自然不得人心。 其次,因為三人被釋放,讓同盟缺少了可以煽動年輕人效仿的偶像-或者說“烈士”。 倘若謝爾頓被綁上電椅,或者被碎冰錐弄成白癡的話,聯(lián)盟絕對會追認他為猶太人的好兒子,哪怕判個十年徒刑,也可以給他帶個“政治犯”的帽子,然后依次為借口來發(fā)動各種游行抗議活動,當然在愛德華嘴里稱之為政治碰瓷。 愛德華一直在惡意的猜測,整個保衛(wèi)猶太人同盟的高層組織里,除了有點缺心眼的伯特·維茨萊本是真心實意的給謝爾頓他們辯護的外,其他人會不會偷偷給法官塞錢,好讓這仨貨直接“烈士”了;然后組織大概就能順理成章的改名為“耶路撒冷烈士旅”或者“紐約烈士兵團”啥的,這招牌看上去就更加光鮮了,畢竟上面有“烈士”的鮮血嘛。 然而謝爾頓恢復(fù)了自由,這讓極端組織失去了最重要的“凝聚點”,他們的日子開始難過起來。 更大的打擊還在后面…… 這個組織的主席-俗稱團伙首腦-卡哈尼拉比除了在blm爆炸案剛發(fā)生時,發(fā)表聲明譴責以外,之后在整個事件的過程中并沒有發(fā)出任何動靜。 反而是其副手兼團隊(團伙)法律顧問的伯特·維茨萊本從頭到尾都在兢兢業(yè)業(yè)的給自己人辯護。 這倒也不奇怪,因為那時候卡哈尼拉比正在他的精神祖國-以色列作訪問。 原本計劃他會在4月份下旬就返回美國,大概是以色列方面太過熱情好客,以及流落天涯的猶太人對祖國的深深眷戀,總之卡哈尼拉比之后就再也沒有回到紐約。 而且,事后人們才得知,在案情進入焦灼化的八月,他甚至委托自己的私人律師和會計師,將自己和同盟在紐約的固定資產(chǎn)悄悄變賣,所得款項悉數(shù)存入他在瑞士銀行的個人戶頭。 順便說一句,愛德華等幾個辯護人都沒收律師費,而他們的臨時辦公室也來自他外公的援助捐獻-甚至“免水電費電話費”。 但愛德華等人還自己貼了不少錢,諸如打印費,車錢等等,都沒去報銷。 他之前去過保衛(wèi)猶太人同盟總部不止一次,要求對方先給報銷一部分出來。 組織的財務(wù)人員說按照章程所有費用支出都需要卡哈尼拉比親筆簽字才行,哪怕是副主席伯特·維茨萊本親自出馬,對方依然鐵面無私的維護財務(wù)紀律。 而問起卡哈尼拉比何時歸國時,對方的態(tài)度倒是非常可信:“拉比有些重要事情要處理,下周一定回國。” 每次都是這句。 以至于愛德華精神都恍惚起來:“為啥這話聽起來那么耳熟啊!?” 案件結(jié)束后不久,“保衛(wèi)猶太人同盟”正式宣布資不抵債-破產(chǎn)清算。 這時愛德華還在安慰自己,這些交通費、文件資料費等應(yīng)該還是有很大希望獲得清償?shù)摹? 從法律層面說,破產(chǎn)清算后發(fā)賣資產(chǎn)得到的款項。 首先用于支付相關(guān)稅費, 其次員工工資保險等, 再次是支付日常債務(wù),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