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中原地勢,大體來說是北高南低。可在這陜西潼關一隅卻偏偏的是南高北低。 從潼關方向朝西南望去,只見南面群山重巒疊嶂,不知深之幾許。這條橫貫東西,隔絕了陜西和四川的山脈,便是天下聞名的秦嶺。 唐代李白在蜀道難中說:“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說的便是這秦嶺的險峻雄奇。 墨九等人所逃往的崤山,其實也是秦嶺的一部分。 他們一匹馬上綁了三個火把,在黑夜之中仿佛燈塔一般的存在,果然把后面潼關的追兵都吸引了過來。 而他們越往前走,山勢便越高,這騎兵在平原上還好說,爬山的話反而不如步卒來得便捷。再加上之前,他們在小路的葫蘆口處又耽擱了一段時間。使得此時后面追兵的火把,離自己的隊伍越來越近。 眾漢軍見追兵臨近,未免均露出了驚慌之色。可墨九卻并不著急。 他們又在山中行了一陣,墨九見離多鐸的部隊已經很遠了,干脆勒馬停了下來,翻身下了馬背,將馬匹栓到了路旁的一顆小樹上面。 一些和墨九混了一天的親丁見墨九停下,聞弦知雅意,大約也猜到了墨九的計劃。彼此間心照不宣,互相展顏一笑,也跟著紛紛下馬,在路邊默契的把馬匹拴好。 不出大家所料,墨九一邊帶頭脫起了衣服,一邊號令其他漢軍士卒也跟著學樣,趕緊的寬衣卸甲。 這一次由于追兵尚遠,時間充足。墨九脫得格外精細一些。之后又拿出平日在軍營里調教內務的本領。指揮大家把甲胄仔細的疊好。 有道是熟能生巧,這一天戰陣下來,墨九足足脫了三次。如今也算脫出了經驗。此時不但自己脫得漂亮干凈,連帶著把眾人也安排得井井有條。 戰裙一定放在最下,盔甲需要疊在戰裙之上,四邊要壓齊整。如果是皮盔,可以放在盔甲的上面,但如果是銅盔或者鐵盔,就統一豎在盔甲的左邊。 戰靴也要脫下,放在盔甲下端。如果有扳指的,必須摘下來,仔細裹在勒甲絳里,之后一并放入靴內。 所謂細節決定成敗。墨九深以為然。若不是往日里自己心思縝密,辦起事來滴水不漏,就憑自己瘦弱的身子骨,怎么能得到懷順王的抬愛? 墨九特意囑咐這勒甲絳要一半垂在靴子里,一半垂在靴子外。做到統一、醒目而又整齊。 他如此囑咐,是因為他觀察到這些大俠們搶裝備的時候都比較急躁,如果穿靴子時太心急,不小心被勒甲絳里的扳指硌了腳,那反而不美。 當然這并不是諂媚,而是他墨九尊重大俠們的一種態度。 因為他自己穿的是多鐸的親王甲胄。不好與眾人的甲胄混放到一起。于是墨九特意找了棵小樹,將盔甲整整齊齊的掛在了樹上。 多鐸送給墨九的金盔雙龍鏤空,金火焰寶石的胄頂很高,貂皮制作的盔櫻也分外顯眼。墨九將金盔掛在小樹枝頭的最高處,又在小樹旁邊的雪地里多插了幾只火把,將親王甲胃照的通明,離得老遠也能看的真切。 做完這一切,墨九還覺得差了點什么。想了想,在路旁折了根枯枝,在雪地上寫了一行大字: “大清老卒墨九贈與潼關將軍盔甲裝備敬請惠存” 所謂人過留名,雁過留聲。畢竟墨九一整天忙著脫衣送裝備,如今已經脫了三次,不敢說自己有多勞苦功高,至少抵得上半個輜重大隊。即便將來沒想著挾恩圖報,但若能給對方武將留下一點印象,結個善緣那也是好的。 墨九由于身體條件所限,武藝怎么練也就不高不下的那個水準了,于是他便想著在其他地方多下些功夫。 早年間跟著懷順王手下的書辦特意學過寫字。也算是下過一番功夫。今天自覺事情辦得漂亮,志得意滿之下,下筆有如神助,這幾個字寫得格外漂亮。 因為遠處的追兵離得尚遠,墨九也不著急,圍著雪地上的字跡又轉了幾圈,突然覺得這大清兩個字頗為扎眼。于是在地上抓了把雪,填撒在大清兩個字上面。又拿起枯枝當筆,把“大清”兩個字改為了一個“漢”字。 變成了“漢老卒墨九贈與潼關將軍盔甲裝備敬請惠存”的字樣。 墨九默讀了兩遍,深覺這個字改得實在妙極!充分表明了自己的拳拳報國之心。從華夷的敵我矛盾改成了漢軍內部矛盾。若自己是敵方將軍,恐怕也會被自己身在清營心在漢的品德和節操所感動吧。 看著時候不早,墨九下令眾人將所有火把插于原地,自己著帶著隊伍摸黑而行,順著山道離開了此地。 不久之后,潼關的追兵趕到。一個個奇裝異服,正是潼關城里那群大俠打扮的人。 沖在最前面的一個人方臉虬髯,相貌威武。如果墨九還在,定會認出這個人就是幾個時辰之前,那個一腳踩住耿仲明的寶劍,眼看就要得寶在手。卻被人擠開,以毫厘之差痛失了寶劍的那個漢子。 此時,在火把的映照下,滿地的裝備發出耀眼的光芒。眾人都被眼前的裝備晃得花了眼,不知道應該先去搶哪一個。 可這虬髯大漢眼力最佳,根本不為腳下的這些裝備所動,一眼便盯住了遠處那副掛在小樹上的親王甲胄。 趁別人還沒反應過來之際,虬髯大漢猛的急跨了兩步,沖到小樹的近前,先是抬手摘了盔甲披在身上,又伸手去夠枝頭上的金盔。 墨九掛盔的這個小樹長崖邊,為了顯眼,墨九特意把金盔挑在了枝頭最高的地方。 此時虬髯大漢生怕身后的別人來搶,伸手去夠這個金盔的時候就有些急躁。冬天里樹枝干枯,那掛著金盔的樹枝看似粗壯,可實際樹干里面早已失了水分,此時被虬髯大漢一拽,竟然“啪”的一聲,應聲而斷。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