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傳說中,鍋盔是周武王伐紂時發明的士兵行軍糧。士兵把硬邦邦的鍋盔用繩子串上,掛在肩頭,擋住前胸后背,有時候甚至還能卡住射來的弓箭!是以軍隊中把它視為‘用鍋烙出來的面粉盔甲’,打仗時可以防御敵人攻擊,打完仗扯下來就能吃,是為‘鍋盔’。” 郝賢手上搓著小麥面粉,滔滔不絕地介紹道。 陜西鍋盔是中國古代最出名的行軍干糧,自秦朝開始流行,之后風靡了數個朝代。 鍋盔保質期長、飽腹感強,烤得特別瓷實,在中間挖個洞,兩個一組用繩子串上,掛在肩頭,前胸一個,后背一個,方便攜帶且防御力強。 敵軍的箭矢如果射過來,恰好卡進鍋盔了,你拔下來,把箭頭上的面粉舔干凈,這箭還能接著用。 三國有諸葛亮草船借箭,但其實大秦時就已經有秦兵鍋盔借箭了! “一個鍋盔居然還有這么大的來頭哇!”老爺子很是捧場,恰到好處地驚訝道。 “果真是專業的廚子,居然知道這么多,說得頭頭是道的。”老婆婆的笑意中也滿是慈祥。 其實他們倆作為老秦人,哪里會不知道鍋盔的好處呢? 可以說,當年秦軍就是靠著鍋盔打敗六國的! 但凡秦人出門,家中必定會烙好鍋盔讓人帶上,這玩意兒既能保命(生理),又能保命(物理)! “但我想做的東西,比尋常鍋盔要小一些,應該叫鍋盔饃。” 郝賢并沒有讓兩位老人家再拿塊鍋盔給他,因為大小不合適,那玩意兒一個重五六斤,拿來做肉夾饃,得夾多少肉進去才能填滿啊? 不過他要了點老面,用來做發酵的面引。 他做的是鍋盔肉夾饃,后世所有肉夾饃的原型。 郝賢給老面裹上小麥面粉,用水反復攪拌,和成了面團,便用布蓋上,好讓面團充分發酵膨脹。 面團努力變好吃的這段時間,郝賢自然也不會閑著,他開始倒騰來之不易的豬肉。 “我接下來要做臘汁肉,臘汁肉最早也被叫做‘韓肉’,是韓國人發明的,后來韓國為我大秦所滅,‘韓肉’的做法就被傳了回來,名字也改成了‘寒肉’。” 郝賢也不管自己的兩位聽眾是兩千年前的老祖宗,并不是店里的顧客,習慣性地解釋道。 “寒肉,老夫聽過的。”老爺子連連點頭。 “就是從來沒見過,今天可以一飽眼福了。”老婆婆依然含笑。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