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第六軍不敢硬攻,但該做的工作還是做的,老老實實地做著前期工作,比如筑起長圍,把蘭斯城給圍困起來,斷絕城內(nèi)外的交通與聯(lián)系, 以及按“平行攻城法”挖交通壕,數(shù)條交通壕向著蘭斯城挺進,以備不時之需。 城內(nèi)開槍打炮,試圖阻擊交通壕的進展,但收效不大。 法國人并不著急,冷眼看著交通壕向著城池逼近, 然后就陷入了泥濘中。 原來這蘭斯城周邊地層是富含水帶,水源豐富, 如此建交通壕容易被水浸,且不容易挖深地道通向城里,蘭斯城倒是建立在巖層之上,則更難挖掘和堆炸藥去炸城。 奧地利第六軍的軍官與參謀們一交流情況,無不倒吸了一口涼氣! 不過他們知難而進,很快就把后方的兩部重型機器給運到了前線。 法國人看見奧地利人在距離城墻三百多米處平整土地,建立高達五米高的護墻,法國人迷惑不解:“這距離這么遠,建立護墻用來干什么?” 很快謎底揭曉,奧地利人組裝出兩部巨型的配重式投石機,擁有高高的杠桿和粗笨的配重,射程很遠,足以將一百斤重的蔡依林扔出到四百米遠。 在中世紀,投石機廣泛地用于攻打城堡的戰(zhàn)斗中,而近年來,隨著火炮的普及,投石機漸漸式微。 之所以投石機能夠重新在戰(zhàn)場上大放光芒, 還是托了中國人的福,中國人擁有n多的火油彈、炸彈和毒氣彈, 使用投石機能夠較好地將彈彈發(fā)射出去,增強了中國人的火力。 如今中國人在蘭斯城外組裝好投石機,就亂砸一氣,把石彈、火油彈、炸彈和毒氣彈不停地扔進城內(nèi)。 石彈破壞建筑、火油彈引發(fā)火災,炸彈殺傷人員,毒氣彈則制造混亂,說實在話對城內(nèi)有威脅,但是數(shù)量太少,僅給法國人添加一些不自在而已,對于一座城市來說有如蚊子釘大象。 這樣亂搞,奧地利人錢多人吃飽撐著了? 打了一會兒,投石機就停止攻擊了,蘭斯城的東城守軍看到一隊奧地利人打著白旗過來,越近越看得清楚,這是一隊貴族的儀仗隊。 他們的裝束得花花綠綠,傲氣十足,向著城池過來。 為首一人,年齡約有四十多歲, 騎著高頭大馬, 身上穿著式樣繁雜的巴洛克服飾,即17世紀歐洲廣泛流行的一種藝術樣式,特點是宏大、絢麗、夸張、宗教儀式十足,頭戴大緞帽,十分精致,衣服和帽子的材質(zhì)隔得老遠也看得出是上等的中國絲綢所制。 這樣的衣服正是貴族的衣服,也只有貴族才能這么裝b,他策騎過來,就象孔雀般炫目,敵人即使是近視眼,也很容易地把他瞄準。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