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皇帝的小錘錘! 其射擊速度非常快,蓋因它是后膛炮! 莫要以為后膛炮是一種比前膛炮先進的火炮,其實這是誤解,在15世紀到16世紀,幾乎所有歐洲的野戰(zhàn)火炮都是后膛裝填的,主要使用楔子炮尾組件來封閉炮膛,或者使用子彈藥發(fā)射筒,也就是中國人熟悉的弗朗機炮(去自行了解一下)。 但弗朗機炮子炮與炮腹間縫隙公差大,火藥氣體的外泄問題難以解決。于是,歐洲火炮將炮尾完全封閉,鑄造為一體,前裝滑膛炮才得以流行開來。 南華帝國火炮來自歐洲火炮,顏常武是見過世面的人,吃飽飯沒事做就來整整后膛炮,有的是錢,消耗得起。 思路也有,畢竟顏常武未穿之前沒打過炮,也見過別人打炮,為后膛炮的研制指明了方向。 中國人很聰明,關鍵是有資源來支持后膛炮的研制,因此中國人在大炮上整出了螺式炮閂、線膛與錐形彈/絲綢藥包! 炮閂裝置是后膛裝填火炮必不可少的零部件,是一種閉鎖炮膛藥室的機械裝置,能夠承受火炮射擊時發(fā)射藥氣體壓力的向后推力、密閉火藥氣體和容納擊發(fā)機構,螺式炮閂是利用閂體上的螺紋與炮尾內膛表面上相應的螺紋相嚙合來閉鎖火炮,其非常緊固,不會有火藥氣體外泄。 由于金屬冶煉技術的不過關,南華的后膛炮的螺式炮閂非常大,因此只有大炮才能夠使用螺式炮閂,小炮還用不上。 線膛讓出膛炮彈旋轉,能有效保證彈丸的穩(wěn)定性,錐形彈則比圓頭彈要阻力小,如此都可以加大射程,亦即提升打擊力。 至于絲綢,嘿嘿,普通國家真的玩不起大炮! 絲綢藥包是整裝藥,能夠提供裝藥的方便與快捷,絲綢可以完全燃燒沒有殘渣,不會堵塞炮膛。 視射程的遠近最多可放入三截藥包,藥包越多,炮彈打得越遠,又快又靈活,好處多多。 至于點火,中國人采取了火門針的方式,即在大炮后身上的火門插入一根中空的針,針內有導火索,針插進炮膛內藥包中,點燃導火索就可以引燃藥包了。 目前正在攻關燧發(fā)式點火,但中國人已經迫不及待地將后膛炮技術用在了H210N1663大炮上,蓋因這種炮口徑大,如果采用前裝方式那就太費時了! 把210大炮集中使用,在東南排開了十門大炮,以排山倒海之勢向著城墻傾瀉炮彈!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