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6節 向金礦前進-《大明之雄霸海外》
第(2/3)頁
各支部隊次第出發,他們帶好護具和個人的物資,荷槍實彈,浩浩蕩蕩!
在他們的當中,騎兵出沒,還有牛、馬、驢等大量牲畜,它們負責運送物資。
驢的數量最多,按制度每個班都有一頭驢幫助他們運送班里的帳蓬、補給彈藥和糧食等,還有其它的毛驢運送物資,一支支的毛驢隊滿載著物資和拖著大炮夾在部隊的中間行動。
毛驢好養,不象馬匹沒有精料就跑不起來,牛則吃得太多,不好養。
毛驢負重,跟隨中國人走遍全世界,它們除了運送物資,還有儲備肉的功能,每年從土澳大陸外運的毛驢過一百萬頭,沒有一頭毛驢回來的。
由于有穩定的毛驢輸出,駐扎部隊都能夠在需要時殺掉毛驢做菜,軍人們普遍喜歡吃驢肉火燒,因此送往前線的除了大米之外還有面粉,用來做火燒。
外國人見到中國人有如此之多的毛驢,都感到十分驚訝,覺得不可思議,因此南華帝國在外國人的眼里有“驢之帝國”的稱呼,就是這些驢承擔起一個大帝國前進的步伐。
但馬和牛的數量也不少,土澳大陸的占領對于南華來說就如同漢王朝擁有了西北、塞北的養馬地,加快了帝國前進的腳步!
并不是所有人都出動,三萬人先行出動,結構是一萬中國人,一萬印度皇協軍和一萬民工。
軍隊都是十人一驢,民工則是二十人一驢,供給充足!
印度兵在他們長官的率領下,精神抖擻地前進著。
在經歷了多年戰火的熏陶后,印度兵的戰斗力并不差,士氣也是相當高,因為待遇好,中國人給錢痛快,且相對于社會更加公平。
顏常武征集印度人入伍,發現無法觸動印度人中根深蒂固的種姓之后就即時撤退,讓印度人繼續他們的四個種姓制度,但不允許高種姓對低種姓進行過重的肉體損害,不得虐待,畢竟他花了大錢去訓練低種姓士兵,是讓他們去打仗而不是供高種姓軍官去耍威風。
道理說得很清楚,且有嚴格的制度去保障,所有的皇協軍中一體辦理,這讓南華軍隊在愚昧與黑暗的十七世界中大放光芒……
部隊在前進,路上沒有發生戰斗,軍人們保持著隊形前進,他們能戴帽子或者打傘以避免陽光灼傷。
道路比較復雜,有時走在荒漠上,有時也在茂密的樹林中,一時間他們見到了一條波瀾壯闊的大河,讓中國軍人們唱起了“一條大河……”
李國英作為這支部隊的主將,他派騎傳在隊伍的前后傳遞消息,得到的消息是“我們發現了一些部族人,他們就在我們隊伍的附近窺伺,他們裝備有盾牌與長矛,有的人背著弓,但沒有馬匹,沒有上前進攻!”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