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4節 包頭佬大軍到來-《大明之雄霸海外》
第(2/3)頁
小科普律魯·法奇爾·帕夏的“帕夏”頭銜原被削去,因率大軍作戰而重新獲得,但只能有一撮馬尾的儀仗,比不得軍中的老資格帕夏有二撮馬尾。
這么多的軍隊只有蘇丹或者大維齊爾才能統率,當蘇丹沒來時,小科普律魯不得不勉為其難。
包頭佬早就應該來了,中國人進攻的是小亞細亞,他們的龍興之地,無論丟失哪一座城池,都會肉痛。
其實他們也做了準備,但遇到了很大的困難。
自去年以來,奧斯曼帝國各地遭遇了旱災,糧食歉收,導致各地糧庫存糧無多,一些地方只存往年的二分之一糧食,有的地方則是三分之一。
失去埃及的影響體現出來,在以前,埃及是遠至羅馬帝國,近到奧斯曼帝國的糧庫,有了埃及糧食供應,帝國才能夠安穩。
如今連年的戰爭,奧斯曼人又沒有種地的天賦,且大量的男丁加入軍隊,他們還要筑城、挖礦、冶煉等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農業深受影響,加上天公不作美,地里的收成減產。
小科普律魯·法奇爾·帕夏好不容易才拼湊出一支大軍,積攢到一批軍糧,然后率領他們出動。
先頭部隊正是克里米亞弓騎兵,約有二萬人,這支騎兵來自克里米亞汗國,能征善戰,近戰用馬刀,遠襲發箭,且機動力極高。
但他們與中國人一接戰,就發現吃不到便宜。
中國軍隊組成的火槍方陣,牢牢地抵御了騎兵的進襲。
克里米亞弓騎兵還沒挨近,就遭遇線膛槍的遠狙,近逼時,自有霰彈炮的攻擊和槍刺的阻擋。
吃了虧的弓騎兵不死心,象只只令人討厭的蒼蠅繞著中國人轉,試圖找尋可乘之機。
一般而言,在古代騎兵打步兵天然具備優勢,一些意志力薄弱的步兵遇到騎兵時崩潰的戰例并不少見。
例如前明時明軍遇到韃靼人或者蒙古人的騎兵,又或者現時的白皮遇到包頭佬騎兵時的情形,幾乎都是一邊倒的屠殺。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