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隨著東南軍的入侵,為應付大敵,奧斯曼帝國為了改善部隊裝備也花費了巨額資金,但要象東南軍那樣大規(guī)模地裝備鐵盔,也辦不到,只有御林軍和主力部隊有制式頭盔,其它的部隊五花八門的頭盔裝備。 奧斯曼帝國對軍隊采取“放養(yǎng)”的形式,就是國家少負擔軍隊的開支,軍隊自行解決支出。 這樣做的好處是節(jié)省經(jīng)費,但壞處多多,軍人們一來沒錢裝備,二來自行裝備時形式不統(tǒng)一,裝備好看也是能夠振奮軍心的! 軍隊畢竟屬于國家機器,只要有可能,還是國家負擔吧! 這點東南軍就做得很好,哪怕是皇協(xié)軍參戰(zhàn),也與東南軍相差無幾的裝備。 其實皇協(xié)軍派出國哪會舍得花錢,他們得以裝備,盡是東南國軍方給的。 向著奧斯曼人進發(fā)的東南軍扛著長長的火槍,由于接近敵區(qū),他們給火槍上了槍刺,鋒利的槍刺映著陽光是一片的星星點點,讓康斯坦丁帕夏與馬庫庫·帖木爾從望遠鏡中看得眼花繚亂。 他們還看到在東南軍隊伍中有不少的紅纓成片飄動,仿佛長在鋼鐵洪流上的紅花,那是紅櫻槍與長矛,由軍中的下級軍官與士官使用。 東南軍已經(jīng)全火器化,但下級軍官和士官繼續(xù)使用長矛作為武器還是具有相當?shù)淖饔谩? 可以用來顯示身份,現(xiàn)在東南軍下級軍官和士官的穿著和普通士兵相差不大,倒是高級軍官可以身披綬帶什么的,把自己打扮得象只孔雀,不愁別人看不到---話說回來,由于線膛槍在戰(zhàn)場上的肆虐,土耳其人也用上了線膛槍,遠遠一槍打來,爆頭! 這回東南軍的高官們上前線也是普通小兵裝束了,小命要緊,面子算不得什么! 要讓手下的士兵們在戰(zhàn)場上最快的發(fā)現(xiàn)自己,攜帶一樣顯眼的武器就很有效,但有不能亂裝備,紅纓槍或紅纓長矛就很有效了。 在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上,士兵看不見自己的長官在哪里不要緊,跟著槍頭走就行。 當然,軍隊也有旗幟,跟隨旗幟走是對的,紅纓槍或紅纓長矛起到有效補充的作用,萬一旗子不在時就舉紅櫻槍來代替。 還有維持隊形線列時代火槍兵最最重要的就是維持一個緊密的隊形,站在線列兩翼的士官手中那根又長又粗的長矛就是最好的標桿線,中間的士兵只要跟長矛對其就行,站不好的話,長矛就會打過來,讓他們聽話。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