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樣接力送快遞的成本巨大,一般消息是一騎送出,事關重大時,則派三騎。 “駕!” 馬蹄滾滾,三騎快馬加鞭,沿著驛道急駛下一站的埃雷利城。 騎馬似乎詩意不錯,但現實卻很悲摧,烈日、灰塵、口干舌燥,還有按時送達的壓力! 騎手們不敢掉以輕心,他們蒙著面悶頭趕路,一心想快點把信件送到。 驛道在他們前面延伸,一直通向遠方。 奧斯曼帝國還是花了很多的力氣來維護他們的驛站-驛道系統,這是一個維系大帝國所必須的開支,各地地方官受朝廷的指示,對于各大城市之間的驛道加以保障,所以,雖說并不是豪華大道,但也可以讓人跑馬飛奔。 跑了大概三四十公里,他們到達了下一個驛站,換馬不換人,繼續行程。 一般地,每兩個驛站之間相隔約30-40公里,正好是大篷車每天按常速行進8-10小時即能到達的距離,不遠也不近,設計得很科學。 一批騎手跑上二百公里,這時就換馬又換人了,把信件快速送達。 從下一個驛站出發后,道路漸漸變得荒涼。 公元17世紀的土耳其,并沒有現代化的繁榮,許多地方都是一出城市就是荒山野嶺,騎手們習以為常。 道路并不寧靖,有人攔路搶劫、打人悶棒、偷東西什么的很正常。 許多地方的人信了教,但不礙他們做沒本錢的生意。 不過,對于信使來說,幾乎不會有人打他們的主意。 他們沒錢,而且他們的信息重要,如果信道不通,會引起官府的注意,引發官府清理,影響到大家發財。 信使趕馬跑著,突在一處上坡,三匹奔馬都炸了毛! 三匹馬狂嘶起來,猛地偏離了道路,向傾刺里沖去,騎手們趕都趕不住,無論如何也控制不了,而且也不想控制,任由馬匹奪路而逃。 道路的前方出現了一群狼!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