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不過,方陣本身并非無懈可擊。 首先,若方陣中的士兵訓練不佳、組織紀律性差,則整個方陣很可能會像沙堤一樣迅速崩潰,奧斯曼騎兵以前可是沒少攻破紅毛番的方陣,以致于紅毛番只能憑城而守,不用方陣了! 同樣都是明人出身,韃靼人和蒙古人也把明軍的方陣大量攻破,之后明軍都不敢野戰以方陣對敵,同樣當了縮頭龜守城去也! 而且,密集的方陣正好為炮兵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射擊目標,而被炮火打散的方陣又會成為騎兵的良好突擊目標。 幸運的是,奧斯曼的大炮因為在開羅前線戰敗而丟失殆盡,他們的生產效率也太低,沒能補充,以致于只有少量火炮,彈藥也不足,沒有威脅到東南軍的方陣。 雖然奧斯曼有神,可是華人有領袖,是帕夏對王,奧斯曼死后成勇士,而東南軍則勝利就通吃,雙方士氣高下對比,一目了然! 華人們堅定意志:“我們要活著回去見自己的家人,我們一定要勝利!” 火槍的好處盡顯無遺,奧斯曼的弓騎兵射出二十箭就手臂漸酸,射出三十箭后已經算是一等一射手,無力再發箭。 可是三十發火槍射擊,是東南軍中一等一射手六分鐘的功力,他們一分鐘能夠射出五顆子彈! 六分鐘之后,或許會射速有所減慢,但再慢,也能夠達到一分鐘三顆子彈的射速,換言之,東南軍平均一分鐘三發子彈射速,一小時就是180顆子彈,只要有充足的彈藥,東南軍的DPS輸出始終穩定。 在騎兵后陣督戰的費達·帕夏又驚又怒,他使盡渾身解數,又是騎兵突擊,又是步兵穩固陣地,然而沒能奏效,反倒是死傷的人越來越多,但仗打到了這個份上,總不能半途而廢,他再次投入了五千騎兵。 如此一來,瘋狂的死亡沖鋒開始,奔騰的戰馬,給華人很大的壓力,畢竟精神上高度緊張,也有點麻木了,動作變形很正常,射速下降,精度降低敵人威脅增強。 危急時候,戴維先生親率千余人來援,馬上把陣勢穩定下來。 道理簡單,人力無大用,榜樣的力量無窮。 他就穿著一身光鮮的陸軍上將制服---他本是海軍上將,為方便指揮打仗,領袖把他轉為陸軍上將,在陣地上一站,他都不動,誰敢動?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