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臨海街道,華人將它變成了美食一條街---這是華人的特色,在海外也不例外。 尤其一到晚上,街道上香氣彌漫,夜晚中煙氣直沖云宵,映出火光一片,遠遠地望過去還以為著火了,如何,熟悉的場景! 燒的、炒的、炸的、煮的十八般武藝盡出,做出的飲食別說是華人、歪果仁,就連當地人也慕名前來幫襯,因此這條街道熱鬧非凡,人氣密集。 吃東西成了罪名,盡管不是吃卡特草。 風暴一來,美食街徹底關了門,除了小貓小狗兩三只之外,華人只好在家里做飯。 還有印度人,他們聚居在法澳港城西北角的街區,更成了重災區。 印度人在海外有不少人! 如果說華人、紅毛番、土耳其人是明火執仗到處搶地盤,那么印度人則以其“不爭”而贏得了世界。 少許的印度人在外國經商非常成功,單是做從外國運貨回印度就是一門大生意,經商得洽談,可能跟他們愛空談的民族天性有關,所以印度商人特能忽悠、能侃,往往買賣做得順溜。 印度醫生職業不賴,印度人似乎在這方面天賦異稟,他們的心靈安慰術---又與空談有關?不,他們有瑜珈,這點你得服氣,存在著草藥醫生,也有能耐,在外一樣受歡迎,畢竟那年代沒有現代西醫,草藥靠譜。 而且印度人懂得審時度勢,他們看到華人強盛,很早就有印度人把自家孩子送到開設的華文小學上學學習中文,結果在東南國占據了一席之地。 法澳港城內印度人占據了垃圾處理、皮革處理、洗衣服等苦臟累的活兒,當地人不會與他們搶。 華人內斂,他們拜神,但絕對不會做得象印度人那樣出格,咋地? 人稱印度人有三億神靈,而這里堪稱是滿街都是印度神。 宗教信仰完全滲透到印度人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說,印度人無時無刻不在以各種方式與神進行交流,表達無上的敬意。 不論貧富,幾乎家家供著神。富裕的家庭有專門的神室,境況稍差一些的家庭在門廳或過道里設一個神龕,家境貧寒的就在屋子墻上或者床頭掛上神像,與神同居。睡在路邊或破棚子里的窮人搞張神像掛在樹上,也是精神寄托。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