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華人首先修建了碼頭,碼頭延伸出海,碼頭上一排排的平房倉庫、裝燈塔用來夜晚作業(yè),修建吊機用來卸貨,安裝鋼鐵導軌(鐵路),來向旁邊的新城運送物資。 趁著人多,海軍也來幫忙,東南軍上上下下作了動員,大家投身在修建城池的瘋狂。 新城建立在一個舊河床上,可以打井取水,是經(jīng)過先頭來的情報員驗證過的,他們在居住的院子里打出了水。 原本這片地區(qū)有人居住的,不過華人出動了城管…… 在古代,按照中國筑城立寨的慣例,城寨周長達到九百步的,稱為城;九百到五百步的,稱為寨;而五百步以下,就僅僅是堡;至于不到兩百步的,勉強算個烽火臺。 作為軍城,普通的是九百步城,千步城,東南國在亞丁的據(jù)點就是千二百步城,換算成里,也就三里出頭,四里不到的樣子,高有十米……這個高度看起來毫無必要,就憑那些嚼卡特草,上陣軟弱無力的家伙能夠來打我們? 問題是東南國老大顏常武抱著那種“總有刁民想害朕”和患有嚴重的火力不足綜合癥,導致東南軍在亞丁新城喪心病狂地修建了兩層城墻,上面那層堅固到可以加設(shè)24磅大炮! 普通國家修城墻哪能到這么刁,重炮拉上去打幾炮可能城墻就龜裂了,而東南軍的城墻則水泥混凝土為外皮,為了穩(wěn)固,內(nèi)里有打水泥鋼筋樁然后堆泥,等于框架式城墻,牢固可靠。 待到修好城池,軍人們架設(shè)吊機,把千斤重的大炮給吊到城上,加上其它的小炮,每隔十米就有一門炮,包括重炮和輕炮,使用的都是艦炮,有輪子可以移動。 下一層城墻高八米,布置步兵防御,城垛上普遍架設(shè)槍架,方便把步槍架上去射擊。 嗯嗯,槍架上加了金屬防盾的那種。 這讓阿拉伯的那些袍子兵敢來攻城嗎? 這金屬盾,給也門人賣破爛能夠頂一個月的伙食了。 城上遍布槍眼兒,城內(nèi)設(shè)置藏兵洞,以避免對方弓箭、大炮和投石機的攻擊。 兩城墻都有水泥鋼筋頂,呈弧形向下,用來遮擋陽光和防止有人砸東西上來。 也門人的目光呆滯了,他們看到似乎是幾天內(nèi)碼頭建好了,一夜之間碼頭上堆滿了如山的物資,又似乎是幾天內(nèi),城池建好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