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在以前,官府是站在老板們那邊!”顏常武娓娓道來:“老板們有錢有勢,是為士紳,官府對他們客客氣氣?!? “但我們執(zhí)政,是要站在大部分人的那邊,或者是大部分勢力的那邊,比方說農民!”顏常武繼續(xù)道:“這次農民造反,就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明末北方農民起義,成為壓斷前明的最后一根稻草,顏常武以此為借口推行政策,得到了本朝文官們的支持。 要讓大家都活得下去! 妥善處理官府、老板們和工人農民的利益,官員們普遍支持收稅----如果不收重稅,他們拿不到養(yǎng)廉銀! 如此從保護工商老板們的東林黨轉變成為了支持收稅的南明官吏! …… 從蘇州織造局出來,他們移步到了蘇州絲綢學校,這是一間新式學校,招收年滿十四周歲以上的少年,開設專業(yè)涵蓋了絲綢生意的農工商方面,有蠶桑專來、紡織品制作和染印、服裝設計、絲綢工程與貿易等等,從而培養(yǎng)絲綢業(yè)的人才。 占地有三百三十畝,有自己的桑田和機房、染印車間等,學員已經開辦二屆,有五百六十人就讀。 顏常武告訴朱真真道:“未來的人才應該出自學校,只有學校才能夠承擔起這個責任,因為,學校無私!” “老板們、工匠們會保留技術,怕教會徒弟后餓死師傅,藏著腋著,就很多技術失傳了。而學校卻不會留一手,只有開放式的技術層面,才能夠促進技術的發(fā)展和生產力的提高!”顏常武滔滔不絕地道。 他們參觀了學校的成果展覽,學生們制作的絲綢和制出來的衣服,雖然許多地方有欠缺,但一種與社會不同的變化在醞釀中。 “來吧,給他們留個墨寶吧!”顏常武鼓勵朱真真道。 于是朱真真給這間學校題辭道:“傳承絲綢文化,培育綢都英才!” 學校如獲至寶,即時成為了學校的校訓! 后來,蘇州也被世人稱為綢都! 顏常武與朱真真的行程及所有的發(fā)言指示,都被記者記載下來,登在各家報紙上。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