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17世紀明末的炮彈一共有三種,為實心彈、就是一個鐵疙瘩扔出去砸人;為霰彈,就是幾百顆小彈珠飛出炮膛去砸人;還有開花彈,就是一空心鐵球里裝炸藥,炸藥上有引線引出,將它連同火藥一起裝進門火炮里,當打響火炮,開花彈里引線被點燃,同時開花彈被送出去,落在敵人中間,引燃鐵球里的炸藥爆炸。 開花彈就是榴彈,后來技術成熟就不是點燃引線引爆而是觸發(fā)引信。 其實,東南軍裝甲擲彈兵投的大炸彈就是開花彈,只不過它們是用人力投擲,距離不遠。 再有一個開花彈的例子,就是“沒良心炮”! 當時,用長身管紅夷大炮(就是加農炮,例如東南府戰(zhàn)列艦上的火炮)是不能打開花彈的,是那種短身管大口徑的大口徑蛤蟆臼炮才可以,這種大炮,口徑夠大,比起加農炮要重上一倍,忒夠笨重,裝填也很麻煩,射速慢! 東南軍已經在天津城頭上部署了二十門大口徑蛤蟆臼炮,使用水泥加固了底座,一直沒有開炮。 一個方向五門,雖然不多,但對于韃子的士氣很有挫傷---都沒有挨著敵人的邊,就已經損失了不少。 多爾袞還是找了一個好時機,城頭上的火藥用得七七八八了,還沒來得及補充,扔過一些炸彈,就沒了,而且檑石木炮瓶灰金汁也是不足,一用光,韃子兵就登上了城頭。 接下來的事情大出韃子兵意外,普通明軍,一旦給韃子兵登城,被窮兇極惡的韃子兵兇睛一瞪,即時腳酥手軟,兵器都抓不穩(wěn),很快就敗下陣去。 可是他們當前的那些年輕明軍,明擺著是菜鳥,卻端著上了三棱槍刺的燧發(fā)槍,排好隊,齊心協(xié)力地大叫一聲:“殺!” 上前用力一刺! 沖上城頭的韃子兵畢竟是少數(shù),他們刀子撥開一把或者幾把槍刺,然而其他人的槍刺扎進了他們身體里,鋒利無比的三棱槍刺刺破了韃子兵的裝甲,一扎進身體里,立即開始放血! 鮮血噴灑,撥槍刺出來的傷口鮮血依舊狂噴,根本無法止血,很快那個韃子就成了個血人,失血的韃子,力量在飛快地減弱中,然后幾把槍刺,一起把他刺死。 三棱槍刺,破壞人體夠力,為它點贊,喝彩! “殺!”殺聲壓倒了韃子兵! 一個韃子兵倒下了。 “殺!”殺聲讓韃子兵恐懼了! 又一個韃子兵倒下了。 “殺殺殺!”明軍士氣如虹!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