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加萊式戰艦通常設置2根桅桿,小型船只也只有一根桅桿的,各懸掛一面三角帆,由于劃槳戰艦基本上是以劃槳為動力的,風帆只是輔助工具,用來航渡,打仗時還是靠槳。 亞齊人實力確實強,他們動用了200艘以上的的加萊式戰艦,還有更小一些的平底船,包括被稱呼為“戎克船”的中式船只,主要運送軍需品。 總共二萬多的亞齊戰兵,奴隸不算,純種的亞齊人不屑當劃槳手,因此劃槳手幾乎都是奴隸,每條艦上的劃槳手差不多是戰兵的二倍。 亞齊素丹伊斯干達·叻他尼的旗艦叫做“神圣之劍”,屬于“加利亞斯式”戰艦,比加萊式戰艦更加強大,更加地可怕。 它船身肥碩,長寬比達到4~5:1,通常有兩層甲板,下層甲板是劃槳手甲板,2-3排劃槳手交錯排列,上層甲板為露天甲板,每側安裝了15門火炮,具備了側舷炮的威力,此外,“加利亞斯式”戰艦擁有3根桅桿和3面三角帆,船艏樓有圓形的封閉炮臺,艉樓也裝火炮,擁有相對于加萊式戰艦壓倒式的火力。 “神圣之劍”號的長度達70米,寬有7米,吃水約三米半,輕載排水量達到了250噸,是普通加萊式戰艦的二倍,它擁有36門6磅炮,全船共有300名劃槳手齊心協力地動作才可以讓這條巨艦動起來。 亞齊人總動擁有10條這種“加利亞斯式”戰艦,這次戰斗出動了6條,而他們的對手柔佛人是沒有這樣的戰艦的! “加利亞斯式”戰艦是如此的強大,讓亞齊人對他們寄予厚望,只是,有利有弊,“加利亞斯式”戰艦在機動性是一塊短板,盡管配備了3根桅桿和更多的劃槳手,但由于船體太重,機動性仍遠遜于靈活的加萊式戰艦,嚴重拖慢艦隊的速度,讓艦隊足足花了一個星期才能夠到達柔佛對出海面,同時戰斗中也因不能及時補位而給予敵人有可乘之機。 戰斗打響的是上午十點,上百艘戰艦組成的柔佛艦隊在近海迎擊亞齊艦隊,戰役徐徐打響。 柔佛人裝備也與亞齊人差不多,艦隊都是“加萊式戰艦”,艦體更小,更沒有大型的“加利亞斯式”戰艦,且對方是素丹御駕親征,士氣旺盛。 只是柔佛人并不缺乏勇氣,他們由將軍哈立德(叫哈立德人的人很多)、麥爾旺、米斯巴哈等率領,哈立德率領的前鋒旗艦,首當其沖,沖著亞齊艦隊發炮,他們的艦首炮僅用二炮就打沉了亞齊沖在最前面的一條大型加萊式戰艦!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