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適應性-----《百萬華人下南洋》中認為一個華人的組成部分----華南地區的廣東人和福建人的作用極大! 就揚基·理查森認為,南中國海其實是一個大湖,東南亞和中國華南地區自古保持著密切的文化和物質交流,歷史表明,唐宋元朝時中國華南地區的華人已經開始向東南亞遷移,到了鄭和下西洋,華人到東南亞的數量增加,華人來來去去,有一些華人回流大陸。 所以,從福建和廣東出發的華人,對于東南亞有更強的適應性,同時他們獲得對東南亞自然環境、氣候的適應性和多種東南亞疾病的免疫力,這就是華人開發東南亞的一個有利之處,別的種族根本沒法和他們比。 福建人的長處在于航海,他們的航海技術是所有華人中最熟練的,他們擁有一流的航海家,與紅毛番有得比。 沒辦法,福建八分山一分水一分田的這樣環境下,人們只有出洋才能有活路,面對無邊無際的大海,他們敢闖! 廣東人的對環境的適應性應該是這個星球中最強悍的,揚基·理查森相當推崇廣東人,認為把不同的種族族群放進惡劣的自然環境里,能夠活下去的基本上是廣東人,首先死掉的是黑人,接著是白人,活下去的肯定有廣東人。 在開發大潮中,哪怕東南府準備得再充分,也經常給予移民的援助不夠。 曾經在開發土澳時,有一伙華人約摸有上百人,深入內陸,不知道怎么一回事,政府在搬家時丟失了他們的檔案,忘記了他們,不再給他們提供補給。 數年后才重新發現他們,結果驚訝地發現他們活得好好的,而且把周圍環境都給改造得象個樣子了,房屋、道路、田地、水渠等等一應俱全。 甚至還建立了升旗臺,每周一正爾八經地舉行升旗儀式,升東南府的星辰、大海和山峰旗,事實上,就是因為看到高高的旗幟才重新發現他們。 這是一群廣東人占多的華人,初時他們的食物是大米和蕃薯,還有些臘肉,吃完了之后呢? 隨便覓食,周圍環境有什么吃什么,袋鼠、鸚鵡、浣熊、蛇,各種野菜,都在食譜里,反正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他們種糧食,種菜有加成,別人種地種不活,他們種就沒有問題! 今天的考古學家如果要判斷一個營地是否屬于華人,除了找到華人發掘的水渠、引種的菜地之外,是否存在許多小動物的骨頭也是一個重要證據。 其實,很多熱帶土著部落都能吃常人無法忍受的食物,比如昆蟲,而廣東人的可怕在于,通常都像常人那樣吃,但也可以隨時啟動另一個模式,變身像野戰特種兵那樣吃,這樣的能耐是天生的,不需要象野戰特種兵進行訓練。 如此就解決了很大的生存問題,別的種族會餓死,餓到動不了,他們還有力氣去搞開發! 揚基·理查森絕非詆毀廣東人,他認為,如果征服東南亞的華人行列里缺乏廣東人和福建人,則華人不會成功! 他慨嘆老天爺給華人開了金手指,注定要讓華人成功啊!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