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監事和太監-《明末之興漢》
第(1/3)頁
隨著諸多事宜依次順利進行,白翎島已經安定了下來,開荒種地,圍海曬鹽,出海捕魚,大家都是忙的不亦樂乎,充足的糧食供應也讓眾人不用擔心餓肚子。安定祥和,美滿幸福大概就是這樣的了,這日子過的美滴很。
當初因為沒有落腳點而放在登州的部分家眷也應該接回來了,不能自己在這邊過的悠哉樂哉,親人們卻在遠方忍饑挨餓,朝不保夕是不。魯若麟便安排王大海帶著部分船只前往登州把那些家眷接了回來。
還好王大海去的及時,那些家眷們已經耗光了當時留下來的存糧,銀錢也所剩無幾了,再拖久了就又要走上賣兒賣女或者落草為寇的結局了。按照魯若麟的吩咐,王大海悄悄的靠了岸,不但接走了家眷,其他愿意跟著走的也塞滿了船艙。對于登州流民口口相傳的仁義魯老爺,流民們都是心向往之,想要上船的簡直不要太多。王大海只能帶走部分,留下一些糧食和錢財給其他人等待下次再走。如此大規模的人口流動,當然瞞不過當地官府,但是等到當地官府發現不對的時候,王大海已經揚帆回航了。
這樣大規模的人口流失本來官府應該詳加追查的,但是現在流民太多,官府也管不過來。只要不造反,你愛去哪里就去哪里,去了別的地方我還少了責任和隱患,所以官府的調查就是走了個過場,搞不好老爺們還在暗自慶幸這些反賊預備役人員遠走他鄉呢。
本來按照白翎島方圓不過50平方公里的面積是養不活這么多人口的,不過那是傳統農業社會的土地容納比例,白翎島不靠種田為生,通過與朝鮮的貿易和出海捕魚,糧食問題得到了解決,更多的人手就可以轉移到商品加工和服務等領域了。而這些領域都是可以大規模解決就業問題的,人口容納密度就成倍上升了,城市就是這樣的模式。
魯若麟對白翎島的定位就是商品生產基地,有限的農田最后都會慢慢被工坊所取代。等到有了更好的生產基地,這里將會轉變為一座貿易中轉站,物流與服務中心。畢竟白翎島還是太小,各種資源有限的很。
比如燃料、鐵礦、木材,這些工業生產必須的生產原料白翎島都不具備,統統需要進口,所耗費的人力物力就太多了。在這些物資當中,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鐵器的短缺。
實在是鐵器的使用范圍太大,無論是武器還是農具,生產還是生活,沒有鐵器效率都會成倍降低。再與朝鮮取得更多互信之前,朝鮮是不會大規模交易鐵器給魯若麟的,作為一種戰略資源,朝鮮本身就不夠用,還要被后金勒索交易一部分,自己藏著掖著還來不及,怎么會賣給魯若麟這種還在試用期的員工。
所以趕緊尋找鐵器的來源渠道就顯得非常重要了。目前大明北方經過多年戰亂已經殘破不堪了,生產和生活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各種物資也是奇缺,并且物價高昂。相反的是江南一帶生活安定,商貿發達,各種物資也是充足的很。所以魯若麟決定到江南跑一趟,趟條路子出來。
雖然北方戰火紛飛,民不聊生,但是江南一帶卻是歌舞升平,絲毫看不出末世來臨的景象。魯若麟駕駛雷霆號,帶著兩艘福船來到了松江府,也就是后世的上海。
這年頭的松江府雖然不是后世開埠的大上海,也已經開始展露出江海交匯的水路優勢了,商貿非常發達,加上拳頭產品松江布享譽海外,端的是商賈云集,一派繁華景象。
對于一個黑戶,冒然沖進松江城是很困難的。大明朝不是后世,人口可以隨意流動,沒有路引是不能出遠門的。至于魯若麟的朝鮮將軍身份,在大明土著的眼中,本土的武將都地位低下,朝鮮的將軍,哪是個啥東西?而且除了指定的衙門,其他人是無權處理外邦事宜的,拿出那個游擊將軍的身份反而徒增煩惱。
在江南沒有關系怎么辦?簡單,那就找一個。魯若麟的辦法是在松江附近海域直接扣押了一艘海船。
徐青松覺得自己是到了八輩子血霉了,作為松江徐家的外事管事,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出海貿易,走私物品,為主家賺取利潤。徐家是松江府的坐地虎,只從出了徐階這個首輔后,家業是吹氣球一樣膨脹起來,雖然后來有所衰退,但依然是松江府響當當的一號家族,官場資源豐厚,人脈網絡廣泛,可謂當世豪門。田畝連阡陌,豪宅起萬間,是一等一的富貴人家。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