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中原諸國的君主為商丘之事震驚、為弭兵之約而決斷之際,這件事的幕后推手適,卻對這場弭兵會毫無幻想。 所謂的弭兵平衡,要么是兩國都內(nèi)部撐不住打不動了,要么就是一種力量平衡之下的暫時安寧。 如今來看,只能是后者的平衡,而這種平衡很快就會被楚王被政治謀殺、楚國繼承權(quán)危機這件事而打破。 三晉現(xiàn)在可以與楚弭兵,墨家從中做攪屎棍,也能夠促成中原的恐怖平衡的和平。 然而楚國一旦出現(xiàn)繼承權(quán)危機,這種力量平衡瞬間就會被打破,魏韓絕不會放棄這個機會,很可能即刻撕毀盟約:因為鄭國這個此時親楚仇韓的國家,會因為楚繼承權(quán)問題放棄前怨,反水親晉。 適現(xiàn)在所作的一切,都只能加速楚王的死,因為他之前埋在貴族與王權(quán)之間的楔子,加上他與楚王的那次密商,造就了楚人多傳言:楚王要變法。 變法,是楚王的催命符。而墨家那一套財富源于勞作,貴族都是蠹蟲的理論,更加速了矛盾的激化。 適對之后的一切都充滿信心,于是對于此次弭兵會也就毫無信心。 只是,墨子已老,他需要給墨子一個年邁之時可以看到的希望,也希望墨子最后的一點幻想就此破滅:依靠道義和平衡政策以及一個精英組織做攪屎棍維系的和平,根本不可能長久。 這對墨子很殘忍,因為這是他一生追求的勸說君王非攻理念的徹底破產(chǎn)。 但這對墨家很重要,因為這樣會讓那些年輕的墨者放棄幻想,做最壞的打算和準備。 這一切,適都不會說出口,而是在墨家眾人一片其樂融融中,訴說著這一次弭兵會成功的可能。 如果楚王不死,似乎真的可能會有二十年的平衡,晉楚誰先完成變法和農(nóng)業(yè)制度變革,誰就會吞并另一方,二十年足夠。 此時的商丘,不只是墨家眾人在歡笑,整個商丘城也沉浸在一片興奮當中。 那日之后,宋楚盟約達成,楚人正式退兵,并且與宋人盟誓:宋國自此保持一個絕對中立的地位,拒絕晉楚的任何借路、借兵、強迫進貢等要求。 如果三晉有對宋人提出無理要求,楚人將會出兵,決不允許三晉染指宋地。 這看似是對楚人單方面的盟約,實際上這份盟約達成的瞬間,也就意味著并未參加商丘城外會盟的晉人也已經(jīng)加入了盟約:三晉也決不允許楚人占據(jù)宋國。 商丘百姓歡欣鼓舞,楚人雖然暫時還未退兵,但已指日可待。 楚人已經(jīng)在會盟時對楚軍宣布退兵,而主職是農(nóng)夫的楚人對于這樣的消息也是興奮不已,他們也不想打了,想回家種植自己的土地,想著回去還能趕上秋天的收獲。 正如宣義部宣傳的那樣,他們在這里攻城,家里的老幼沒人照料,家里的土地楚王和貴族也不會幫著開墾,而就算攻下商丘賞賜也輪不到他們。 楚王既然宣布退兵,即便暫時未退,那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不可能再食言。 墨家眾人倒是趁機和楚軍中人說了許多種植技術(shù)變革的事,給他們訴說了許多似乎觸手可及的希望。 這一次動員的縣兵主要是陳和陽夏兩縣,也屬于淮泗流域,新的耕種技術(shù)與宋地正好土地和季節(jié)相差都不多。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