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況,魯陽公、陽城君,皆勇力知兵,楚人隨時可出兵……鄭人又與楚人姻親,有王子定,楚人焉能不救?” 魏斯尚未和楚王熊當打過交道,但從熊當此次北伐這件事上,也能看出此人必有稱霸中原之心,而且所選的時機極好。 若非墨家在商丘弄出這樣的傳奇,楚人這一次北上,從大梁出擊逼迫衛人朝覲幾成必然之勢。 三家分晉,剛剛伐齊,疲憊不堪。 而熊當為了師出有名,雖然是為了避開戰勝齊國之時的士氣兵鋒,但卻對外可以宣稱自己是個仁義之君:服喪之期不征伐,宋公死期正好三年,這才出征,外部也對此沒有什么太多的質疑和詰責。 楚人封君極多,縣公又有勢力,有些事應對起來也極快:若三晉圍鄭,被墨家守城阻礙,士氣疲乏,陽城君與魯陽公等縣公定會抓住機會興兵救援開戰。 再者,魏斯也聽人說,魯陽公曾以師之禮待墨子,而墨家又有弟子與陽城君之子交好,一旦有機會,此二人也絕不會錯過出兵的機會。 墨家這一次以傳奇之戰、火藥駭人、煽動市井這三樣并不沉重的砝碼,撬動了整個整天的局面。 聽起來有些可笑的第三次弭兵會,竟似真的可能成功。 晉楚兩國爭霸,是此時天下的兩極力量,兩國只要互相制約達成恐怖平衡,其余國家也都會紛紛加入。 因為秦人被打的丟了西河只能退守,連函谷關崤關似乎這輩子都不可能見到;齊國田氏政權,姜齊勢弱,又剛剛經歷了大??;越人沒機會染指中原;趙國對于三晉合力攻打中原自己連湯都喝不到的行徑早已不滿…… 種種錯亂的局勢,楚人被逼著成盟,那么魏人也就不得不盟。 如今看來,墨家只是在造勢,還沒有正式派人朝見君主,這件事尚可再商議。 既要商議,那就還要考慮不在安邑的其余重臣的意見,以示對他們的尊重,也屬于是兼聽則明,更是為了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重視。 于是魏斯便道:“如此,便將這些整理出來,傳于吳起、北門可、西門豹、樂羊子等人,詢問他們有何看法?” ………… 在西河的吳起,早于魏侯傳信的人,就先知曉了商丘發生的事。 等到魏侯的信使抵達后,又傳魏侯之令,賜給了吳起諸多賞賜珠玉,這才問及對于這件事的看法。 吳起心中感激魏斯的重用,自己一介士人,名聲不好,能被如此重用,他自覺也只能盡其全力報其知遇之恩。 只是,前一陣子關于是否出兵一事,他與公子擊之間起了沖突,心中大為不安。 留在安邑的仆從門客,又將安邑的一些謠言傳過來,更讓吳起焦躁。 在商丘事之前,安邑不知為何出了一些傳聞。 這些謠言吳起覺得,很可能是秦公子連,以及那些善于言辭的叛墨傳播的。 因為吳起這兩年也讀了不少墨家的文章,覺得這些謠言的理論很符合墨家的那些矛盾之說。 謠言只說:吳起是士,沒有封地,只是西河守。所以,他是賢才,去任何一國都可為相,因為沒有家族沒有封地的拖累。 如今李悝已老,若是將來不用吳起為相,吳起必亡。齊秦楚趙四國皆可成名為相。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