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一章 戈矛穿擊五步盟(一)-《戰國野心家》
第(2/3)頁
如第二次弭兵會一般,參與盟誓的不只是國君,還有各國的封地大夫,那些有力量有封地的人才能維系盟約的穩定。
宋國是否會被滅國,或者是否能在正常的戰國時代生存下去,那不是適考慮的問題。
宋國太小,不能撼天下。
但宋國處在天下之中,北有晉南有楚,東有齊魯西有鄭韓,卻可以方便將一些事傳播天下。
待墨子與隨侍弟子到來之后,貴族們與國君先行盟誓墨者調停的三條,十年之內不得再起戈兵,互相之間不得戕害。
這種事宋國的貴族們玩的純熟,多次政變、三姓共政、司城約公室等等事,基本都和這件事差不多。
唯一區別就在于,之前只是盟誓,靠鬼神天帝來監察。
這一次,卻多出了一個屬于調停人的墨者作為監督,并且墨家保證不論誰違背的這三條盟約,都會幫著沒違背的反擊。
墨者是可以守城的,此時也是可以煽動民眾的,至于墨者野戰之力到底有多強,暫時還未有人知曉。
一旦知曉,這盟約也就會更加穩固。
這三條盟約算是妥協,也算是對此時貴族分封制的無奈,也是三方貴族公族唯一能接受的條件。
更重要的,司城皇和六卿的勢力都沒有縮減,宋公的力量也沒有加強,這種詭異的穩固平衡在墨者展示了野戰能力之后可以維系下去。
如果是為了強盛宋國,適一定會想辦法幫助宋公壓制貴族,只是他沒這個興趣,也對宋公毫無義務,更談不上絲毫的個人感情。
如今只是為了一個平衡,一個君主、貴族、平民的平衡,這種平衡一旦產生,宋國的一部分落魄士階層因為有了另一種上升通路,也就不會只能依附貴族和君主了。
而至于另外和民眾的盟誓,則屬于合乎情理,但又出乎意外。
國都的民眾是有參政的權力的,至少曾經是有的。
當年吳國稱霸,召集各國諸侯會盟,衛侯觀望情勢,直到吳國稱霸已經不可逆轉之后才前往會盟。
那個曾接受了賄賂進獻讒言放走勾踐、逼迫伍子胥的太宰嚭,曾質問衛侯為什么來遲,甚至準備扣押衛侯。
但衛侯的理由是:“謀于其眾,其眾或欲或否,是以緩來”。也就是說,他對于來不來這件事,是征求了國都民眾的意見的,這是被貴族許可的一種行為,同時也意味著衛國國都的民眾替衛侯承擔了責任:扣押也是沒有用的,只會激怒衛國國人的反抗之心。
這種理由說服了太宰嚭,放棄了扣押衛侯的想法。
只是,在今日商丘成盟之前,國都民眾就算可以參政,其參政的內容也是有限制的。
基本上只有三點可以參與。
戰和結盟,遷徙國都,君位讓于其余公族。
除此三點之外,似乎并沒有參政的先例,尤其是制法和約稅這種事。
但是,因為有之前的三點,所以參政這件事本身是合乎情理的,只是議政的內容不合乎以往的約定俗成。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