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很快,賀歲檔就展開了。 電影院里,人潮洶涌。 早就有記者守在外面,等待第一批影迷們的反饋。 但隨著公關手法的推廣,越來越多的電影制片方都會采用類似的手段。發軟文,買硬廣,買通資深的影評人,又或者是讓有一定粉絲基礎的網紅現身說法。 總之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所以從口碑上來看,無論是《合金俠3》還是《四十二》、《血滴子》、《國學》,評價都不差。 都不差是都不差,但也還是有差距。 《合金俠3》的賣票機構上顯示,它的評價高達八點五分。 而《四十二》八點三。 《國學》八點一。 《血滴子》七點八。 初期的數據,很難用判斷標準。 因為你不知道一部電影每天會給自己刷多少高級評分。 不要懷疑,現在的任何片子,做前幾天的評分那都是標配。 你不做別人也會做,你不得不做。 可一旦所有人都做了,那么你做了其實和沒做效果是一樣的。 刷評分也就因此變成了毫無意義的事情。 或許唯一的獲利方就是評價機構平臺和那些刷子們。 這就是內卷。 對生產的促進毫無作用,卻讓人不得不加大開支和消耗。 不過這是平臺利用“合法”空間進行的操作,本質上和v博賣熱搜是一個道理。 互聯網企業中,固然有頂級高精尖和改變人們生活模式的存在,但后來的大部分互聯網企業其實本質上就是一個中間販子,也就是所謂的平臺。 我們不能否認他們在信息不通暢年代起到的巨大作用,但也無法饒恕他們在信息通暢年代做出的信息資源壟斷。 這種類型的企業,只是一個過渡產品,不可能長久的存在,他們終將退出歷史的舞臺。 第二天,首日電影票房出爐。 這時候,才是真正體現出各個片子水平的時候。 除了極少數后勁十足的片子之外,大部分片子的最終水平看前幾天的票房數額和走勢就能夠判斷了。 以前是有人嘗試過刷首日票房,但后來發現得不償失就沒有這么做了,從而選擇了付出相對較小的刷評分、評價等。 而刷票房的手段,往往是違反規定的。 風險很大。 首先是馮導的《四十二》。 馮導不愧為馮導,出手還算是不凡的,首日票房兩千六百萬。 這個數據怎么說呢,大概就是一看到這個數字就知道這部片子虧不了。 但……也很難賺多少。 這可不是四年前,首日票房兩千萬就是行業天花板了。 現如今比較一流的首日票房是四五千萬,而爆款的諸如陸陽的《是他,不是他》之前可是創造了首日八千萬的恐怖票房的。 馮導距離這個,差了不少。 而且……同樣的首日票房,兩部電影最終的成績也有可能大不同。 區別就在于,人家是在排片不充分、宣傳不給力等情況下拿到的這個數據,而你那邊是排片多、宣傳足、甚至很多親朋好友還組織給你沖票房了,才拿到這樣的成績。 這能一樣嘛。 而馮導的《四十二》,顯然屬于后者。 因此,之前一個個叫囂著十億票房的人不說話了。 大家都明白,《四十二》且不說是不是好片子,反正票房是很難超過五億了。 這成績換成其他導演,鐵定滿足,甚至可以拿出去炫耀。 但放在馮導這里,就有點不夠看來了。 畢竟他在此之前可是號稱內地第一商業片導演。 現在還不如陸陽一個愣頭青,你說他的名頭還文檔嗎? 和京圈的馮導一樣,滬圈的高大上作品《國學》也開門不利,而且是更加不利。 首日票房僅有一千五百萬,都快只有《四十二》的一半了,所以它的最終票房不容樂觀。 這部片子大概率會賠錢。 但估計賠的不多。 畢竟但從美學上來說,《國學》其實也不差。就算票房不行,但在獎項尤其是技術獎項上,它還是有可能有所斬獲的。 這也再一次體現出了邱載國和鄧凱的功力。 人的名樹的影,行走江湖口碑還是能夠反映實力的。 而香江的《血滴子》,就真的有點凄凄慘慘了。 首日票房九百萬,這比起《國學》來,又幾乎是打了五折的水平。 如果說《國學》還真是小虧的話。 第(1/3)頁